閆美
摘要:中介語這一理論自從被Selinker提出后,就一直受到廣泛關注。中介語中的石化現象更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經常出現和無法避免的問題。通過對石化現象形成的原因,我們對學習者輸出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文分為中介語的簡單介紹,中介語中石化現象是什么,石化現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教學以最大程度的減少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石化問題幾部分。
關鍵詞:石化現象;目的語;遷移;教學
“中介語”(interlanguage)一詞是語言學家Selinker在《Interlanguage》(1972)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中介語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輸出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話語。這些話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嘗試使用目的語規則而產生的。早在1967年Corder在《學習者語言偏誤的意義》中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偏誤進行了分析,將人們的注意引到了學習者身上。Selinker給“中介語”下的定義是“中介語可以用作語言學上描寫的數據,即可觀察到的語言輸出,我們認為這種語言行為是高度結構化的。在語言遷移的綜合研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中介語的存在,而且必須作為一個系統而不是作為孤立的錯誤的集合來看待”[1]。這就和偏誤分析區分開,中介語不是孤立的集合。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使自己輸出的話語不斷接近目的語。錯誤逐漸減少,但是有些錯誤無法避免或者很難更改,這就是Selinker提出的中介語的石化(也稱僵化)。
一、石化現象是什么
Selinker認為石化現象是存在于“潛在的心理結構”中一種機制,表現為某種母語背景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目的語習得的某個階段上停滯不前,無論學習者年齡大小,也無論其是否繼續學習[2]。通俗地講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某一階段犯的錯誤不能克服,而且反復出現。可以說這種石化現象是非常普遍而且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不可回避的問題,無論是在語音、詞匯、語法還是語用方面都經常發生。石化分為永久性石化和暫時性石化。
永久性石化如:楊連瑞等人在《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的進展》中舉例,英籍波蘭作家約瑟夫·孔拉德的英語被公認在語法上達到了與英語母語者一樣的水平,但語音上仍保持著波蘭口音[3]。這就是在語音上出現了石化現象。
暫時性石化如: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很大一部分人不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出現“啞巴英語”,這也是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產生了石化問題。但是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如果加大輸入量和輸出量,或者在目的語環境下“啞巴英語”的狀況有機會改變。所以暫時性石化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大量的訓練來改正和避免。我們在教學中要區分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以幫助第二語言學習者改正石化問題,習得正確的目的語的表達方式。
二、石化現象的原因
前面說過Selinker認為石化是存在于“潛在的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機制,他用五個“中心過程”來描述這中“潛在的心理結構”,分別是:語言遷移、由訓練造成的遷移、過度泛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和第二語言交際策略。Selinker提出的五個心理過程實際上可以作為解釋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語言遷移
Selinker把由母語造成的中介語中石化現象叫作語言遷移。這是母語潛在地影響學習者的認知思維方式。語言遷移經常發生在第二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
如:漢語重意合而不是形合,盡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裝置,所以沒有英語中形式主語這類替補詞。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如果遇到漢語的長主語時,可能會用“它”“這/那”做形式主語[4]。
It nice to meet you.(認識你這很高興)
It is difficult to finish all the homework.(完成所有作業這很難)
(二)訓練造成的遷移
Selinker認為這種遷移是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使用不當造成的。這種遷移主要是教師和教材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不足比如發音不標準或者語言知識不足,教學方法不當無法將知識點準確地傳授給學生;或者過分訓練某一個知識點誤導了學生。另一方面教材中不恰當的解釋不合理的習題都是學生產生化石化的重要原因。
教材中大量的英語注釋容易誤導學生,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不是一一對應的,意義相近的詞在用法上可能不一樣。比如:教材對跑步的注解是“to run,running”學生就將“I run to the metro”直譯為“我跑步上地鐵”,形成偏誤。另外如果教師的發音不準,教師不能正確發zh、ch、sh這三個音,那么學生也不能正確習得這三個輔音。
(三)過度泛化
過度泛化指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將已知的目的語規則泛化到所能接受的范圍外。最常見的是學習者學習完量詞“個”后,泛化到任何個體、物品,會出現“一個椅子”“一個狗”這一類的錯誤。
學習者產生過度泛化一方面是由于對目的語規則的不完全掌握,不清楚其正確使用方法。比如前面提到“個”的用法。另一方面學生新學習一個目的語規則,感覺充滿新鮮感和成就感會在每個地方都加上這一新學的目的語規則,如果這個時候不指出其錯誤地方學生就會誤以為可以使用。
(四)學習者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語言學習者為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采取的各種計劃、途徑、步驟、方法、技巧和調節措施。不同的學習策略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和運用,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方式。Selinker認為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一定程度上與學習者所處的文化有關,其中一種策略就是簡化。無論就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還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都常采用這種學習策略。
比如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學習完“把”字句后也不使用它。“我把鮮花放在桌子上。”他們不使用“把”字句,會說成“我放鮮花在桌子上”等。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經常運用簡化策略,英語中從句的習得比較困難易出錯,所以在考試時,考生會避免寫易出錯的從句,轉而寫兩個簡單句。
(五)交際策略
交際策略是指學習者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遇到困難時采用的策略。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在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會使用回避等交際策略來達到交際的目的,其學習能力會減弱甚至完全停止學習,只是必要時增加一定的詞匯而已。如果不在學習者使用交際策略時制止,他們會覺得不會影響交流從而繼續使用,長此以往就形成語言方面的石化。
比如:交際時經常使用回避。
—你們兩個誰跑得快?
—我。
回答者沒有回答“我跑得快。”只回答了“我。”就是采用了簡化策略。
以上是影響石化現象的五個主要原因,一種語言項目的石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往往不是一種原因引起的,是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作用造成的。中介語的始點是母語,在習得目的語時及其容易受母語的影響,隨著不斷地學習,目的語規則的增加,目的語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多,但不代表脫離母語的影響。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習者在輸出話語時總要經過思維的加工又難免用到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
比如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he”和“she”時,往往忘記使用“she”,經常出現“he is a beauteful girl.”這樣的句子,或者講話、寫作時通篇都是“he”。而且這類問題極難改正,是個嚴重的石化問題。究其原因,是語言遷移的影響,近代之前漢語里只有“他”這個人稱代詞表示男、女,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一些學者翻譯西學將“she”譯為“她”,這才有了“她”代指女性的人稱代詞。但是在有男有女時會使用“他們”而不是“她們”。所以在我們學習“he”和“she”時,受母語的影響,會忽略“she”的使用。隨著研究發現,“he”和“she”的石化并不是只有語言遷移,其中也有訓練造成的遷移。在英語學習時,教師以及一些參考書舉得例句大多是“he”作為主語,而“she”為主語的很少出現,因此加大了“he”的復現率。因此學生對“he”印象深刻以至于使用錯誤形成石化。
三、石化現象的漢語教學的啟示
前面提到學習者的石化現象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對于暫時性石化我們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避免甚至解決。
(一)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減少語言遷移
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就是應該培養學生擺脫自己母語對學習漢語的影響。大膽培養漢語思維就是在使用漢語進行表達理解時,沒有母語的介入。比如漢語習慣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后面,和英語不同,英語一般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前面。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相當于培養學生對漢語對中國文化的融合度,如果學生用漢語思維學習漢語會降低情感上對輸入目的語的阻礙,從而輸入更多的目的語。
因此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目的與規則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母語解釋而是用漢語解釋。教師在教授學生時引導學生不看英文注釋用漢語解釋漢語,減少語言遷移帶來的石化問題。
(二)教師提高自身素養減少訓練遷移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目的語的水平。首先教師自身理論水平過硬,如果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熟知目的語規則。其次教師除了自身掌握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會使用合理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準確的理解,減少訓練造成的石化。閱讀相關研究論著,了解學生易在哪出現石化,及時避免。
教師應了解學生水平,教學內容采用克拉申采用i+1的原則,如果所教內容超出學生水平,學生無法理解在表達時就會采取回避、簡化等策略。所以教授合理的知識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一位優秀的教師不應該只是完全遵循課本成為書本的奴隸,而應活用。
(三)及時糾正減少過度泛化
留意學生輸出的話語,對學生水平進行檢測,對學生的泛化進行及時制止。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漢語規則,對泛化的規則加強訓練從而減少過度泛化造成的石化。
(四)注意學生情感因素減少交際策略學習策略帶來的石化
學生的情感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根據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學生者動力越大,自信心越強,焦慮感越低,從而輸入的越多,二語學習的成績越好。相反,當學習者沒有動機,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慮,有防范心態,其心理屏障增強,對可理解的輸入就越少,二語習得的效果就越差[9]。教師應加強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提高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減少學生學習漢語的焦慮,減少情感上的過濾,提高漢語水平。
四、結語
中介語是二語習得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雖然大家對中介語的認識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研究者都承認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中介語的存在。而語言的石化現象在中介語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一種原因造成的。但有些石化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需要教師留意學生輸出的話語,對學生的石化現象進行引導訓練,從而幫助學生減少石化現象提高目的語水平。
參考文獻:
[1]Selinker.interlanguage.IP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2]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楊連瑞,尹洪山,趙昌芝,蔣慧.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的進展[J].國外漢語教學,2003,4.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