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麗娟



【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兒科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療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癥狀體征消失時間以及白細胞水平變化。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77.5%),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的白細胞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兩組間的白細胞水平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患兒的癥狀體征,改善白細胞水平,值得臨床推行。
【關鍵詞】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小兒;手足口病:治療;臨床效果
手足口病是臨床中常見的小兒傳染疾病,其發病人群為5歲以下的兒童,患兒在患有該疾病時,其足底、手部以及口腔黏膜會出現皰疹或者潰瘍,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情況[1]。針對該疾病的治療,臨床尚無特定方式,因此及早診斷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有效療法,就我院8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治療情況展開對比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兒科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均經病原學檢查確診,滿足《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的相關診斷標準[2]。所有患兒均有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足、下肢膝關節附近以及臀部皮膚,部分患兒口腔內或咽峽部有皰疹、潰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6歲,平均(2.4±0.7)歲;病程1~6d,平均(2.8±1.1)d。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6歲,平均(2.3±0.8)歲;病程1~6d,平均(2.6±1.2)d。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療法治療。給予阿昔洛韋注射液5~lOmg/ (kg-d),最多用至250mg/d;炎琥寧注射液5~8mg/( kg-d),最多用至200mg/d;0肌酶譜升高者給予參麥注射液0.7~lml/ (kg-d),最多用至2 0ml/d;皮疹處涂擦阿昔洛韋軟膏,4次/d;口腔潰瘍者給予冰硼散吹敷;體溫升高者給予溫水擦浴,≥38.5℃者常規劑量口服布洛芬混懸液;洗手洗澡時用上海藥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即給予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生產企業:廣東先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9896) 5~lOmg/(kg.次),1次/d,加2ml滅菌生理鹽水,溶解后肌肉注射,連續治療5d。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判定結果分為①治愈:癥狀完全消失,精神狀態佳,食欲恢復,1個月內未復發;②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退熱;⑧有效:癥狀好轉,退熱,但病情反復,需進一步治療;④無效:癥狀未好轉,仍發熱;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Xl00%[3]。(2)對比兩組患兒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包括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消退時間。(3)對比兩組患兒的白細胞水平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PS19.O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O%)高于對照組(77.5%).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白細胞水平變化對比
兩組患兒治療后的白細胞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兩組間的白細胞水平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兒童高發病,屬于出疹性疾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屬、微小糖核酸病毒等引發,并且有20多種的腸道病毒可以引發手足口病,其中CA16和EA71為主要致病病原體,而EV71病毒屬于上個世紀90年代才流行的病毒,高發地區為亞太地區,以上兩種病毒和人體的聯系較為密切,流行較為廣泛[4-5]。由于患兒的體質較差,其各器官發育不完善,所以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在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上,常規療法主要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給予退熱、消除皰疹及口腔潰瘍等癥狀體征,常用藥物包括阿昔洛韋注射液、炎琥寧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等,效果一般。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為廣譜抗病毒藥物,可大大降低DNA病毒復制功能,達到抑制病毒DNA合成的治療目的,因此能有效緩解小兒手足口病的癥狀體征,促進患兒盡快康復[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且患兒治療后的白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各組差異均顯著(P<0.05),由此認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患兒的癥狀體征,改善白細胞水平,值得臨床推行。
參考文獻
[1]田海燕.單磷酸阿糖腺苷在手足口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 (30):371-371.
[2]周招鵬,胡夢澤.磷酸奧司他韋顆粒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6, 31(09):1427-1429.
[3]吳青蕓,代東平,陳媛等.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 (08):34-34.
[4]邱麗筠,張楠,郭愛麗等.喜炎平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 (53):10482-10483.
[5]劉志群,羅如平,劉芙蓉等.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05): 645-646.
[6]王洪高,楊小蘭,李靜等.聯合應用喜炎平和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7, 26 (09): 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