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力
摘 要: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它改變了現代大學生的學習、社交、獲取信息的方式,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網絡安全問題。文章作者針對現階段大學生網絡安全的諸多問題及其成因,探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安全;網絡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條件下的上網沖動失控現象,其主要癥狀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上網欲望。據調查顯示:有13.3%的學生上網自控能力較差,有7.1%的學生逃課上網,有6.7%的學生因上網夜不歸宿,有8.9%的學生因上網成癮躲避教師、家長的幫助,影響學習成績和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1]。這些沉迷網絡的學生多數成績下滑嚴重,逃避人際交往,生活沒有規律,人生缺乏目標,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2.利用網絡技術犯罪
部分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少網絡道德,不經甄別就隨意轉發虛假信息,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學習的網絡技術,入侵他人電腦,竊取他人信息或者商業機密,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3.網絡交友被騙
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人與人交往方式的轉變。現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App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年輕人容易輕信網絡交友平臺的心理弱點,通過社交軟件進行財務詐騙或者情感欺騙,甚至給大學生“洗腦”,將其騙入傳銷組織。
4.個人隱私被盜
許多在校學生缺少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在日常上網過程中,輕易在一些社交平臺、交易平臺中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尤其是身份證信息可輕易盜刷銀行卡、支付寶中的資金或冒名從事其他不法活動。
1.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和開放性特點
網絡本身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這樣的隱秘性的網絡屏障之下,學生的行為方式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可能與自己的性格特征或者日常習慣不符,言論自由的同時,也缺少了約束。網絡的這一特點,也會降低現實社會中道德和法律的限制,形成社會約束的真空地帶。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現實道德和法律的監管,人們的行為會更加放縱[2]。
2.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缺失
網絡媒介素養是指網絡用戶在了解和掌握網絡基本知識的同時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的一種能力。許多大學生的心智還不夠健全,對計算機技術知識也不過是一知半解,這就直接導致他們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時,缺少必要的甄別信息的能力;再加之缺少了道德監管,部分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傳播、使用失去了平衡,沉迷網絡世界不能自拔。
3.網絡安全相關立法的不完善
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隱患也層出不窮,加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不及健全完善,這就導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從事網絡犯罪。而執法部門執法力度和技術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導致網絡安全事故頻發。
1.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和法律觀念
高校要經常開展“網絡慎獨”教育,教會學生明辨是非,對自己的網絡言行負起責任,養成責任意識;同時高校對不文明的網絡行為要及時制止,對當事人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養成文明上網的好習慣,遏制不良網絡風氣。
2.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自覺維護網絡安全與健康
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優秀文化,開展“閱讀經典”等讀書活動,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增強其平衡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能力。
3.加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網絡安全培訓
高校應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專題講座,組織思想政治教師交流討論。思想政治教師也要轉變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教育工作平臺,開設網絡課程,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工具保持和學生的聯絡,做好網絡監管的同時,做好網絡安全知識的普及強化,多渠道、多角度地引領學生做文明的網絡使用者。
[1]張 溪.新時期高職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J].知識窗(教師版),2011(7).
[2]張玉敏.試論如何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J].時代教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