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
摘 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略任務。當前,高校應重視并認真挖掘學生社團這一“隱形力量”的時代價值,科學分析現實經驗與挑戰,提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效、長效與實效。
關鍵詞:學生社團;核心價值觀;路徑創新;常態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1]。當前,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深刻所闡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實踐要求與重大部署,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的核心要求。伴隨著高校大類招生培養、實踐導向的教學機制創新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化,以學生組織的社群化形式活躍于校園的各類學生社團正廣泛且深刻地影響青年的價值養成、創新創業、文化涵養、公民教育等成長成才的各個階段,成為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歷史視野:價值與本質
第一,學生社團蘊涵的“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本色相趨同。馬克思主義強調以人為本人,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學生社團群眾基礎廣泛,學生社團主要是青年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信念或以自身需要為基礎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自組織。青年學生參加社團是主體由內而外的需要,而非外部迫使或利益驅動,自愿性、主體性特征明顯。學生社團的“自治”管理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近年來,青年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愿望愈發迫切,這更加要求高校在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學規范性和學生個體發展性這兩者的關系。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意是實現對真、善、美的追求,“人人共享出彩的機會”。學生社團蘊涵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尊重青年學生的主體地位,關切其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景,體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根本價值目標與理想。
第二,學生社團蘊涵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與表達”是活在校園里的傳統文化和長在學生心里的核心價值觀。學生社團除了政治、經濟和科技功能之外,還有傳承與創新文化的重要功能和時代表達。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和根源,二者相輔相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與傳統文化包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一脈相承。高校學生社團勇于用好傳統文化。非遺、漢文化、戲曲、武術等眾多學生社團的內容都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成為校園靚麗的青春風景線。青年學生們“活”的傳承和“好”的保護,挖掘和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并賦予其青春的時代內涵,形成了喜聞樂見“學生體”的當代表達,感染并激勵青年學生們文德陶冶、思瑞觀通,繼而助推形成強烈時代擔當和文化自覺。學生社團也擅于運用校園文化資源。社團通過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和對接,引導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意識,積極參與校園物質空間的改善、文化空間的建構和精神家園的守護,深切感受和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校園文化的引領。
第三,學生社團蘊含的“生活化、常態化”的實踐特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和目標要求相一致。實踐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路徑,也是目標達成的關鍵環節,高校學生社團長期扎根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思想意識,其運作和發展方式既遵循了“行知并舉”的教育規律,又體現了“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的成長規律[2],既有利于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也能通過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從而妥善處理最棘手的思想問題。一方面,社團成員通過積極參與校內開展社團實踐活動,可以獲得“認識完善自我、鍛煉增長才干、提升能力素養”等“功利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不斷擴大參與對象的范圍與外延,拓展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在校外的社會實踐中觀察社會、服務民生、正向改變,從而樹立和獲得“道義價值”。
二、現實路徑:基礎與挑戰
第一,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為推動依托學生社團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政治保障。一是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能力建設和工作責任的落實為核心價值觀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長期以來,“隨著意識形態建設從政黨意識形態創新階段進入到整體政治意識形態創新階段之后”,高校在克服上述兩對張力,在思想引領共圓中國夢過程中進行了有效地探索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三個層面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黨中央從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的戰略高度,明確要求核心價值觀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積極拓展核心教育觀教育的有效途徑。2016年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印發《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黨的十九大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礎上增加了“美麗”,一詞之變,喻意雋永。十九大報告要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增強核心價值觀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第二,高校實現思政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理想追求和現實成效,為推動依托學生社團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思想基礎。對于人才培養而言,文化素質是基礎,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在強勢灌輸的傳統路徑外,學生社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具有天然優勢。近年來,在核心價值觀引領和內涵式發展的驅動下,高校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視立德樹人工作。高校學生社團數量顯著增加,覆蓋學生數量日益增加,“社團科技文化藝術節”已成為許多高校的校園文化品牌,涌現出了學術科技、愛心公益、創業創新、文藝體育等各方面的優秀個人和先進集體典型。學生社團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在校共青團組織的指導下,可以通過堅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各類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共同統一于實現學生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實踐之中。
第三,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自發與自覺路徑的共鳴要求和現有基礎,為推動依托學生社團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神動力。一方面,互聯網+的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愈發多元。在意識形態領域,反映社會現實的各種思想觀念以各種形式沖撞較量,構成了價值觀領域的復雜局面,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的自發路徑迅速擴張。另一方面,校園內,高校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重視并鼓勵通過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渠道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社團活動被認為是能夠改變學生,并被長期記憶的東西,這是包括在線教育、量販式教學永遠無法取代的校園品質。
三、常態踐行:創新與特色
第一,創新內容,在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效性上下功夫。一是把學生社團的建設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在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基礎之上,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新生入校體驗“社團嘉年華”,強烈儀式感的教育引導學生筑造夢想;“雷鋒日”、主題班會等節點參觀愛心公益類組織社團,價值引導學生感恩奉獻;將社團作為重要項目列入學校人才培養計劃,要求每名學生參加“社團成長課堂”,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參加重點扶持“理論性社團”。探索評價向行為轉化,將社團實踐的體驗、收獲、影像等記錄在學生第二課堂成長記錄之上,班主任評價、班級評價、學校評價,典型引路助力學生在校快樂體驗。二是把學生社團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聚焦學校發展目標,以學生社團組織文化力提升為目標,教育引導會員塑造良好的文化氣質,推動實現從特色學生社團文化到特色大學文化培育。三是把學生社團建設和創業創新教育相結合。培育、孵化和扶持創業類、勞動類社團,開辟創客空間、打造創業聯盟,助推孵化、培育更多的“創客”。
第二,創新形式,在核心價值觀教育長效性上下功夫。在確立“思想輿論武裝、制度政策扶持、學生骨干培養、特色文化傳承四個導向”的基礎上,一是推進社團體制機制改革,實現規范向示范轉化。選樹符合新時代潮流、特色鮮明、實踐實效的重點社團開展創新試點,組建優秀導師團隊,開設實踐和理論課程,建立專業化、常態化的輔導機制,開展實踐體驗,舉行成果展演,讓學生社團活動從原本的“坐下來”轉變為“站起來”“動起來”。二是運用實現互聯網+雙線作戰,聯動并進。運用全媒體思維在各類社團、各種活動中認知核心價值觀,創新活動手段形式,運用新媒體語境講述大學生自己的故事。三是實施社會化運作,協同共生,依托社企攜手、社區攜手、社村攜手、社校攜手等手段,通過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等方式,構建“社團+項目+學校+基地+社會”生態運行機制,發揮“共生、共處、共振”協同效應。
第三,創新機制,在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上下功夫。學生社團建設有機融入并成為學校和各職能部門、各學院、各班級的常規工作,在實踐中創新,在發展中成長,努力實現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機制化和常態化。首先是導向保障。高校以“主動幫助學生扣好核心價值觀這顆金扣子”為出發點,注重核心價值的挖掘和傳承,注重文化元素的設計和創造,注重文明建設的生成和營造。二是組織保障,高校高度重視,作為學生工作項目,領導掛帥成立工作委員會,統一協調各方力量。三是資金保障,按照要求,劃撥學生社團專項經費為社團的建設提供支持。四是制度保障,加強并完善社團成立、考核、評優等流程;完善負責人及導師選拔、培訓等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推動學生社團從表面繁榮走向科學。
參考文獻:
[1]黃坤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7-11-17.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