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高中歷史在材料的選取及知識點的理解運用上也日益深入。歷史課程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基本了解及運用能力,從中感悟歷史。其中,閱讀材料理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其在考試中能否高效準確地獲取信息,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縱觀近年的高考題,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在材料的運用方面比重不斷增加。故此,材料閱讀理解教學的有效指導在整個歷史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
關鍵詞:高中歷史;材料;指導;教學
歷史教材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感染力極強,眾多的歷史材料更容易讓學生接近教材、接近歷史,學生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探究歷史這門學科。歷史教師應該恰當利用這些史料輔助教學,讓學生主動親近歷史,通過史料更近距離地去感知歷史,利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的理念,為進一步拓寬教材講述內容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做好準備。基于此,文章將圍繞精心選擇材料,在歷史課中貫穿歷史材料,活躍課程氣氛,精心設問,培養能力,借助科學手段增加材料閱讀量 等四點加以研究。
一、 精心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是材料閱讀教學最關鍵的一步。史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這些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實踐證明,與學生生活實際越貼近的材料,越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故此,在選擇材料的時候要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或者實際已在學生身邊、未引起其注意的、只需教師稍加點撥就能調動學生研究興趣的材料。尤其是一些地方史,恰當引導會收獲意想不到之作用。例如,在探討關于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結合當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展開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所選材料要具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緊跟時事熱點,突出時代感;
其次,要貼近教學,貼近學生。以教材知識體系為依托,而且符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
第三,要具有新意。眾所周知,高考文科試卷命題思路的重大變革之一就是引入新材料、設置新情景。選材料要突出新,或者觀點要新;
第四,與考綱聯系密切,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輻射面,能輻射較多的考點;
第五,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夠體現文科綜合之特點,同時也要能適當反映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二、 在歷史課中貫穿歷史材料,活躍課程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穿插歷史資料能活躍氣氛,緩解學生在長期的課本知識講解中產生的疲勞感。在課堂中,教師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中如果沒有合理利用史料指導教學,有時候是很難讓學生牢固掌握歷史知識的。故此,將史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講解,更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材料分析,能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利用歷史材料中賦有具體化、真實化的資源,比如播放《清明上河圖》的圖像,結合《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城市經濟》的知識加以講解,加深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印象,而且還能使教學有效展開。再如,講解關于“唐宋和明清”的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各個朝代的歷史發展形成時將該朝代的歷史資料引入其中,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利于讓學生從不同的觀點中通過分析和判斷客觀地認識歷史。
三、 精心設問,培養能力
歷史資料的運用一定要注重實際性,不能簡單地進行一些形式化上的講解。同時,教師也要檢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掌握程度,根據反饋情況調整教學方案。例如,很多地區盡管設計了教學課本與歷史材料讀本的組合學習方式,但是,很少有老師主動檢查學生對歷史材料讀本的學習情況。缺少教師的有效引導,加上教師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是很難掌握歷史材料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也不理想。為確保學習質量,精心研究歷史材料,多尋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些問題,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展示關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加強中央集權和暴政的史料,讓學生綜合評價秦始皇,利于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之能力。為促進大家的積極思考,也可以舉行相應的活動,比如,舉辦相應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目的是為了鼓勵培育學生利用歷史材料積極思考的意識。
四、 借助科學手段增加材料閱讀量
要想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培育學生閱讀及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學生閱讀材料之能力建立在大量的材料閱讀基礎上的,但是,由于受教學時間所限,學校不能設立專門的閱讀課來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面。為提高效率與質量,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課件等增加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有既定印象的材料投入到歷史演變的長河中去分析、去評價,提高對材料的理解,提高解析能力。例如,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前,可以看《國際歌》的相關視頻,然后再引出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大美”。在分析《中國國土統一》時,可以讓學生聽《七子之歌》,觀看相關視頻,讓學生體會當祖國遭到分裂時舉國上下的撕心裂肺之痛。也可觀看一段有關香港、澳門回歸的音像資料,讓學生重溫舉國歡慶、激動人心的難忘時刻。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多精心選擇一些歷史資料引入到歷史教學中,賦予歷史課堂真實感與鮮活感的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材料閱讀量,這既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躍。
總體而言,教學中,通過多渠道采用多種方法將學生對史料的興趣激發出來,把興趣和能力培養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辨析歷史材料的能力,在材料閱讀中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之原則,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逐步提高高中生閱讀分析史料之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對高中生解題技巧與規范能力的培養,以期為提高學生歷史成績邁出堅實一步。
參考文獻:
[1]史紹振.談培養高中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J].教師教育研究,2010,(05).
[2]安桂清,李樹培.課堂教學評價:描述取向[J].現代教育科學,2011,(02).
[3]符穎.淺析歷史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16):131.
[4]辛志強.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
[5]何成剛,沈為慧.材料選擇題中的“史料分析”與“歷史語境”[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7(11):27-28.
作者簡介:
張晶,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