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這是現如今教育的一場深刻變革,教師要在新課程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站在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轉變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習能動性,很好地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研究學生,掌握創新教育的基本內涵。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關鍵在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引,推動學生的整體發展,并掌握終生受用的學習能力。基于這樣的大環境,作為教師在主動地轉變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的同時,應第一時間對教育方式、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反芻,對自身所扮演的角色進行重新思考,以和新課程條件下的教育規律和教育創新相適應。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角色;轉變
時代滾滾向前,社會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尤其是如今這個信息當道的時代,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面對當前信息化時代——人們知識結構和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變化,也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特別是當前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角色轉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加以改變,在新時代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教師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再次深入地思考。
教師的角色要怎么改變,因為時代不同,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也就相應使教師會扮演不一樣的角色。當前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必須以適應信息化發展和多媒體時代對教育信息的輔助作用為條件。一直以來,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對于課程來說,教師只有權利選擇怎么教,沒有權利選擇教什么,教師所思考的只是如何把國家規定的課程都傳達給學生,教師只是把知識傳播出去的一種工具而已。學生是被迫的接受者,教師只是機械的、程序式的和灌輸式的單向傳授知識,這是傳統教學的特點。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課程改革不單單只是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改革,它需要我們再次調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課堂上時,在和學生交流的活動中時,要以新課程所要求的角色出現,只有教師的角色變化了,課堂才會出現變化,課程理念也才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新課程會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改變,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來次大的變革,新課程具體落到實處需要以教師角色的一系列轉變為前提,教師要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變化,至少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角色轉變:
一、 轉變單調傳授識記為探索發現規律
新課程改變過于強調形成積極主動探索的學習態度,注重知識灌輸傳授的傾向,使獲得提高基本技能與基礎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索式的延伸開發過程。
想要讓學生主動愛上學習,積極投入到學習狀態中,第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而形成學習動機必須是成立在科學的認識基礎上。作為教師應該熟悉教育目標分類學;作為教師,應該有能力開創校本整體實踐活動課程,有能力研發校本教育資源,如此才能對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予以滿足。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進行顛覆式轉變,從之前的強迫性學習轉變成積極主動要求學習,把學生的專注精神、動手能力和一直堅持學習的愿望發揮出來。所以,只有當教師做好研發者、領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單調傳授識記為探索發現規律為主的新型課堂,課程的創新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實在教育教學中。
二、 轉變機械套用模式為重組構建實踐
新的課程標準把之前課程內容中復雜、偏離、難度過高和之前對書本知識過于關注的情況進行了改變,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了一生都受用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在重組提煉知識技術上的改變。而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聯系到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也聯系到了社會的技術發展,使課程內容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具有更強烈的感性認知,宗旨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出發,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結合在一起,讓課堂教學的生活趣味更濃。
三、 轉變課堂權威控制為參與交流引導
新的課程標準課程要和地域、學校和學生所在的環境相吻合,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理念。為了對師生的開創性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中實現因人制宜,新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有機結合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國家教學目標和學校教育優勢、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這創新性改革了課程管理理論。不僅讓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有了發揮的余地,而且,不管是課程標準,還是教材的編撰,都把自由性、溝通性、民主性、生活性的精神都體現出來了。因為新課程處于變化的狀態下,所以要求教師一定要親自加入到課程管理和實踐過程中去,從教師自身的經驗、情感等因素出發,針對個性不同的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教育方式,當教學內容不確定時,要注重創造和溝通,讓教材有發揮的空間。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的余地充分表現出來了。所以,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應該更主動地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主動研發課程,交流課程的管理,組織和實施積極參與,變指令要求為參與互動,將交流引導作為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方式。
四、 轉變成績唯一標準為多元綜合評價
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對考試分數過于看重,而新課程標準則對這一點進行了充分的改變,把評價教師提升、帶動學生進步和促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了。
新課程則對推動學生的整體發展評價提出了要求。原有的教育理念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是通過考試和排名,也就是考試分數就判定了這個學生的好壞。使學生的整體發展受阻。對于學生其他能力優勢的發揮則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學習生活評價中運用多元評價辦法,減少用單一性評價方法;面對性格各異、需求各異的學生,采取因人制宜的評價方式。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采取的方法和標準都應該多樣化,采取促進學生全方位進步的積極式評價,引領學生自我反思,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的目的。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尤為重要,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了教師角色轉變的方向,教師要能很快很好地改變教育觀念,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就要改變對學校的評價體系,學校配套改變對教師的評價辦法,多管齊下,才能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讓教師更快地進入角色。
作者簡介:
王彩琴,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