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教育領域也在跟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對自身進行深入的改革,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進行著新課程的改革,提出要營造平等熱烈的知識探究氛圍,要將過往嚴肅認真的教學課堂變成多樣活潑的課堂,將探究的角度更多的與生活相結合。對于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是回歸到了歷史教學的真義,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激活歷史,還能夠充分的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具體怎么做,還需要我們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不斷的實驗和思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實踐
一、 引言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來說,頗具諷刺意義,同時又具有啟發的意義。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為了能夠找到一種快速選拔人才的方式,我們選擇了應試教育,這些年來,應試教育對于我們國家的發展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同時也讓我國的創新氛圍盡失,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忽視了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具有自主能動性的人,將學生當作一種知識的容器去填充,卻沒有將自己當作一種引燃物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他們的視野。所以導致了現在的歷史教學大多數都很乏味無趣,歷史這個詞語最根本的意思是探索,這也就是為什么歷史是活的原因。同時這也給我們的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要創造條件來激活歷史,努力讓學生走進燃燒的歲月,體驗令人興奮的歷史進程,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總結歷史的規律,在不斷地學習當中培養學生探究各種歷史問題的能力,并且在實踐活動當中也能靈活的運用這些能力,這才是歷史教學需要做到的。
二、 讓學生走進歷史,讓歷史回歸現實
歷史并不是虛幻的,而是客觀社會的發展過程,所以很顯然的一個道理是,歷史無法被改變。但是對于我們活著的人來說,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評價肯定是不盡相同,這里面牽扯到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因素,文化水平以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歷史教師在面對這些看法的時候,一定要盡量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評判歷史,不能夠單純的用教師的眼光去限制學生的思維,以免將學生“活”的思考過程扼殺。比如說在學習到關于左宗棠其人的時候,此人在歷史上參與了鎮壓太平軍,創辦洋務,收復新疆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再結合自己的看法說說個人觀點,這樣就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1. 營造探究歷史的氛圍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上,往往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只管自己聽,雙方完全沒有一點眼神或者語言的交流,教師高高在上,滔滔不絕,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封不動的給學生念一遍,然后讓學生強行將這些知識背下來,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改變這種現象,盡可能的營造出一種平等、寬松、自由的學術探究氛圍。
教師在平常的教學當中,一定要試著走下講臺,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說我們有些教師為了營造出一種探究式的寬松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把課桌圍成一種圓狀,學生就坐在圓桌的兩邊,分成多方,每一方都代表了一個國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模擬真實的歷史場景,學生們身臨其境,就更能夠體會到歷史書本中的情節,那些知識活靈活現的浮現在眼前,將會更深的鐫刻在他們的腦海當中。此外,這樣的方式所營造的氛圍符合探究式的歷史教學方式,對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十分有幫助。
2. 設計探究歷史的形式
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應該能夠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識,并且能夠和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絕對不能夠扮演一種傳聲筒的角色,而是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的教學和學習當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能夠做的,就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一種引導者的角色,比如說關于歷史的研討會、辯論會、座談會等等。
多種多樣的探究形式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其實有很多種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進行學習的時候,不一定要求學生的表達多么的完備和精準,而是要著重追求學生在這樣一種形式之下獲得的學習體驗,因為對于理論的描述來說,書本上面已經寫得夠清楚了,學習完成之后只需要回歸書本就可以補全,但是體驗卻是必須要親身感受才能夠擁有的。教師對于每一堂歷史的教學課程都必須做好精心的設計,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全程的引導和指揮,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會過分包辦,這些不一樣的教學形式,最終都會不同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的將學生置于一種獨立思考的環境當中,從獲取信息,到分析研究,然后表達展示等等。
3. 選取生活化的探究角度
首先,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與社會性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于學習的思維能夠活躍起來,學習歷史要求獲得的能力之一就是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其實會發現,歷史并不是和我們的生活相隔離的,而是有共通之處,比如說我們的社會熱點,有些就是因為歷史而遺留下來的,至今我們仍在探索。所以在選取相關的歷史探究角度的時候,要根據實踐,要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看得見的,就在生活中的,就在自己身邊的。
三、 結語
總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曾楚清.高中歷史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03(7):51-51.
[2]周百鳴,朱世光.高中歷史探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02(1):53-54.
[3]謝志芳.新課程背景下“提質、減負、增效”策略探析——探究式問題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10(1):122-125.
作者簡介:
黃小敏,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