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 要:《投資學》是一門以投資行為與資金配置為研究對象,解釋資本市場運行的現象與內在規律、探求實現資本市場均衡的一門獨立學科,也是金融工程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在當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學和教育思想的改革和發展是重要研究方向,傳統的理論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作者就《投資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教學內容方法等問題做探討,總結課程講授經驗,以期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投資學》 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2
一、課程改革思路和目標
1.課程改革思路
《投資學》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下問題:
1.1教材版本過多,但與教學需求相脫節
初步統計從教育部重點規劃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編教材,市場上現有國內投資學教材20多本,內容各有側重,但大多數重理論、輕實踐,重公式推導、輕案例討論,從而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教學方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
目前投資學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停留于“灌輸式”“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且偏重于各個知識點和原理的講解,這樣必然要涉及到許多數學推理和運算,又加上具體案例和實踐分析的內容較少,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考試方式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單一的閉卷考試手段很容易形成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習慣,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1.3綜合實訓和專業見習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有待加強
投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投資理論,掌握投資分析方法和策略,熟悉證券投資的規則與流程,以及控制投資風險的基本技巧。而從目前來看,學生普遍缺乏數理基礎及軟件應用的能力,從而大大制約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學生只能通過實驗室實訓模擬操作來完成實踐教學,真正有效的金融機構實習項目有限,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與金融機構的實際要求存在差距。
基于以上《投資學》課程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探討對《投資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幾點:
(1)在教學內容上,要科學選取教材、課程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2)在教學方法上,要避免“滿堂灌”,進行啟發式教學,增加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發其學習的主動性。
(3)在教學目的上,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培養本科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理論運用于實際的實踐能力。
2.課程改革目標
2.1使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的學習習慣,積極和老師互動,發散思維大膽提出構思和設想。
2.2使學生理解投資理論,掌握投資分析方法和策略,熟悉證券投資的規則與流程,以及控制投資風險的基本技巧。
2.3引導學生培養自身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證券從業資格證書、基金從業資格證書等職業資格的考試。
二、課程改革主要措施
1.改革教學內容,因材施教
目前,《投資學》教材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有效市場假設(EMH),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等。這些內容的理論性太強,而且要求有較好的數學基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將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弱化理論深度,達到理論夠用、實用的目的。
將教學內容主要放在證券市場的基本理論,證券投資的分析方法和證券投資風險管理等部分。具體的,在證券市場的基本理論部分主要介紹證券市場、證券市場發行和證券市場交易;分析方法部分主要探討宏觀經濟、行業、公司方面的分析,并介紹證券投資的策略和技術分析方法。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講授,學生可以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為今后從事金融相關工作提供專業支撐。
2.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實踐培養
2.1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
投資學課程中,增加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具體做法有:首先,每次上課要求學生分組上臺進行3-5分鐘ppt展示,展示內容為與本節課程內容相關聯的學科最新成果或國內外證券市場發展動態或實時財經新聞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
其次,在理論教學部分將經典金融事件編成案例,用于課堂教學時討論,選擇的案例,緊扣教學內容,富有啟發性,促進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講解投資學分析方法時,如果我們用某個上市公司投資策略的具體案例來進行分析,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較高,也使學生容易掌握這些分析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2.2開展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專業見習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實踐教學。
為了達到實踐教學的目標,我們采用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專業見習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
2.2.1課程實驗。課程實驗主要在實訓室進行,目前我系已建成了現代化的金融實驗室,引進了證券期貨投資實驗的軟硬件設備,為課程實驗的開展提供了保障。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投資學》課程中的實踐操作環節可以調到當學期開設的實踐課《證券投資業務模擬》中實現,讓學生借助Excel軟件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借助錢隆炒股軟件進行模擬證券投資業務等。
2.2.2綜合實訓。綜合實訓是對學生整個綜合能力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就某一個專題進行認真研究,就某一行業或某一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進行綜合分析,撰寫投資分析報告。如果某一專題工作量較大,可以由小組共同協作完成。
2.2.3專業見習。專業見習主要是組織學生到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進行現場教學,拓寬學生視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系在相關金融機構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比如,東興證券天津分公司的證券業務實訓基地,另外還有民生銀行(電子銀行部)實踐基地進行銀行理財業務實訓。通過這些實踐讓學生了解金融行業崗位的專業需求,結合所學《投資學》課程內容,激發學生考職業資格證的熱情。
2.3利用網絡平臺作為課外教學手段,加強對實踐教學的考核。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和任教師溝通交流的機會較少。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課程網站,通過QQ群、微信平臺和電子郵箱等網絡通訊手段,開展網上師生互動教學平臺,進行交流和學習,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3.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學生全面性
為了強化實踐教學效果,將改進傳統的課程考核辦法。將課程最終成績評定分為三項:平時成績、實驗成績(上市公司股票分析報告等)和期末考試成績,權重分別為10%、30%和60%。實踐教學的考核內容包括:課堂案例教學的參與和表現、案例分析報告、實踐基地調研報告、課程實驗及分析報告等。期末考核成績由各部分綜合評定,使每一次考核都成為檢驗和繼續學習的過程。
三、課程改革的效果
1.學生學習習慣由被動變主動,學習熱情增加
經過改革措施,學生學習熱情有所高漲。上課ppt展示從學期初學生抗拒,所選題材內容單一,展示時間短到中后期選題內容越來越豐富,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學生選題種類明顯增加,期初大多選擇課本傳統金融理論類的內容,沒有任何創新,后期學生開始探索金融事件、財經新聞、學科前沿問題等,表明學生正在逐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習效果較之前有所好轉。
2.職業資格證報名人數、通過人數都有增加
經過投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加實踐課程的練習,學生對于證券投資崗位開始感興趣,積極報名參加證券從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將近一多半的學生報名參加了從業資格證考試,并有20%的同學取得資格證書。
3.出勤率提高,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學生出勤率提高,由原來的85%左右提升到92%左右,其中有50%的學生能夠做到上課認真聽講, 95%的學生能夠及時提交作業。通過批改課堂作業、隨堂測驗、實踐課程業務模擬以及期末考試綜合評價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不及格率由原來的8%下降到1.2%, 70~80分數段人數明顯增加,90分以上人數也有所增加。
四、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此次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1.1存在學生不配合案例分析討論的情況
小組課題中,有一部分學生過度依賴組內其他成員,不愿意進行ppt演示、案例內容討論,甚至破壞課堂紀律,課堂秩序維持難度加大。
1.2學生解決問題對教師依賴性強
碰到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還是等老師給出答案,然后記筆記,而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然后找尋答案解決問題的這種意識。
1.3學生缺乏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
《投資學》是一門專業性綜合性相對較強的學科,課程本身對其他學科的內容要求有一定的掌握,大部分學生在公式推導、量化計算等方面很迷茫,普遍缺乏對所學專業知識體系系統的架構。
2.對繼續深化課程改革今后努力的方向
2.1課程內容設計方面
針對學生已學專業課程內容,設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爭取使所學內容前后聯系起來,使學生心里構成體系,明白每門課程所學知識點的用途。教師本人也要時刻關注本學科的熱點、前沿最新知識點。
2.2教材選取方面
要想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就必須從編者入手,參編者應積極跟業界從業人員溝通現實工作崗位對學生技能和知識內容方面有哪些具體需求,根據這些需求來編寫教材,甚至有條件可以吸納企業或金融機構業界人士參與教材編寫,組織教學內容。
2.3課堂管理方面
注重課堂紀律管理,更加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每一項課堂任務,打破學生學習習慣的“舒適區”,比如上課坐最后一排,上課玩手機睡覺等。讓學生時刻保持專注力,多跟學生互動,提問題讓學生思考等,讓課堂上課效率提高起來。
參考文獻
[1]王昌云.類承曜.投資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第三版:2-77.
[2]李慧.應用型本科高校《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7):6-8.
[3]郭慧敏.吳鐵雄.證券投資學改革方案[J].黑龍江教育.201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