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峰
摘要:在當前新媒體急劇增生的情況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存在角色異化、錯位、蛻化等誤區。中國記者需要借鑒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合理內涵,但更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新聞實踐的新聞專業理念,建構起責任感和建設性相統一的新聞記者職業理念。
關鍵詞:新媒體;角色認知;職業理念
隨著社會變革和科技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和傳統新聞人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急劇轉型。而這種轉型也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而今年的“秋風2018”的典型案件更是將記者在社會中角色扮演的討論推向了高潮。
而如今記者所需要面對的是新媒體的到來。從最初的報紙到視,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信息傳遞的方式和速度變得越來越便捷和迅速。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體呢?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個相對模糊和矛盾的概念。因為它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剖析:
1.它可以被視為媒體應用形態的物質載體,比如電腦、智能手機等;
2.它可以被視為媒體應用形態本身當作新媒體,比如網絡電視、微博、微信、QQ等;
3.它也可以從新媒體的某一特征來被界定比如三網融合(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的互相連通與資源共享);
而對于社會而言,媒體技術的發展無疑于是一場海嘯般的變革,它以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社會所有,大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小到個人思維,生活習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以,定義自媒體必須是全面的,完整的。所以我從以下七點來概括新媒體:技術上數字化;應用上強交互性;器質上智能化;傳播上個人化;社會層面虛擬化;效力上全方位滲透;發展上是個大數據時代。
由此可見,不論從哪個方面來闡述新媒體,它都已經深深的浸入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包括vr技術的崛起,人類生活將與新媒體密不可分。面對媒介發展的變革,記者這一類媒體人顯然要重新開始理解媒體的屬性和特征,并做好相應的變化。
二、記者的角色轉變及意義改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傳媒業最為深刻的變化就是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傳媒“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變革,即在保證黨的新聞事業的前提下,要求以企業管理的方式來經營媒介。在此過程中,新聞記者的職業身份也開始發生變化,記者不再是國家體制內的“干部”,而是與傳媒業有著雇傭關系的從業人員,記者被視為具有一定專業技能、行為規范和評價標準的職業角色。
而與此同時,國內記者受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等觀念的影響,記者的職業特征和角色認知也發生著變化。在這變化過程中,商業的誘惑,黨的宣傳工作以及各種各樣的外界因素都構成了記者這個職業的復雜性,甚至都會與他們心中的自我期許和職業憧憬大相徑庭。一方面,一批記者的職業意識逐漸覺醒,主動在在實踐中對新聞專業理念積極探索;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使得新聞記者在社會上扮演多重身份,新聞改革對記者角色產生影響,使得當下中國新聞界有四種記者職業角色并存:宣傳者、參與者、營利者和觀察者。由于多重身份的矛盾也帶來身份認同的困惑和迷茫,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開始顯現。引發了各界學者和公眾的討論,也引發學界和業界對記者職業角色和專業素養的考量。
而政府層面也相當重視記者的社會影響性,新聞界在山西繁峙礦難瞞報事件后,首次以官方提出“新聞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概念,不僅是為了提醒業內人員,更是意在提示人們:記者是一種社會職業,也更是以客觀事實為核心和踐行道德而工作。有學者在對一線記者的職業意識調查中發現,更多的記者堅守內心,追問、記錄、表達和傳遞新聞事實真相,進而啟蒙或影響受眾。對于他們而言,記者是一個忠實記錄歷史,忠實為社會進步吶喊的崇高職業。
媒體在進步,記者在進步,人民群眾也一樣在進步。如今的人們對新聞的要求不僅僅是客觀理智的事實敘述,他們需要的更是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并且要求報道可以從多方面敘述,避免平鋪直敘和觀點單一,同時可以引發人們思考。與這種需求相對應一些記者學習西方客觀報道手法,強調以“觀察者”視角,重視時效性、現場感,以提供事實為主要目的,將事實與評論嚴格分離,文字客觀理性,不帶任何主觀色彩。這種報道方法具有代入感和時效性,可以完全尊重客觀事實,讓觀眾能感受到作為一個新聞媒體人的客觀公正和對新聞事實的尊重。但有些情況下,這種報道也面臨著職業道德的抉擇,比如:汶川大地震災區現場,MH370事件報道,有些記者只強調客觀事實的代入,而無視受害者或受害者親屬的痛苦,以所謂客觀事實的呈現對受害人或受害人親屬的二次傷害,挑戰社會道德底線。
通過記者在歷史上的演變,不難發現,記者這個職業一直都是較為特殊的行業,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支中堅力量隊伍。以前的媒體與人們之間是“記者報道什么,人們接受什么”,而如今不僅僅由記者扮演傳播者,人民群眾更是擁有強大力量的新聞傳播者,普通公眾既是接收者又是傳播者,甚至在很多時候可以左右傳媒議程設置。
記者從“傳播者”成為新技術平臺被動的“接受者”,帶來一些消極問題:首先,普通受眾缺乏傳統的理性精神和職業自律,對于信息傳播的態度是主觀的、隨意的,如果記者將這些情緒化的、不負責任的網絡信息加以采用,可能會造成新聞失實、扭曲或變形,從而導致新聞本身失去它原本的意義。其次,網絡信息傳播主體可以隱匿真實身份,導致信息來源和真實性都無從考證,
針對當前一些記者角色出現的錯位越位及異變狀況,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從記者自身來看,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強化職業理念和公德意識。在實際工作中將社會職責和專業職責統一起來。從媒體來說,應加強行業自律,避免在商業化市場化的過程中丟失行業規則和最起碼的倫理道德準則,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發展。從整個社會來看,應建立監督媒介的社會控制體系,達到對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規范的監督。
隨著媒介新技術的運用,公眾意見表達的渠道越來越多。在一些社會突發性事件中,記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報道事件,更重要的是聚集輿情、匯聚眾議,使記者所代表的媒體成為推動公眾、政府之間良性互動的平臺,讓新聞輿論與公眾輿論相呼應,為促成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提供建設性意見,努力減少不和諧因素,提高引導社會輿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災難性事件中,記者還可以通過報道整合社會力量,形成社會動員,用正能量幫助民眾共度難關,促進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