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張傳朋 羅仕榮
摘要: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深入了解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探索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途徑和辦法,中共習水縣委黨校課題組對習水縣248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運行機制
一、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村集體經濟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248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100萬元以上3個,20萬元以上的15個,10萬元至20萬元之間19個,5萬元至10萬元之間64個,5萬元以下的87個;248個村(社區)中34個行政村,26個社區類似于“空殼村”,或因項目選擇失敗,基本沒有收入。
全縣村集體經濟實體或在建實體項目共249個。其中養殖業92個,種植業73個,旅游業20個,加工、運輸、勞務等其他項目84個。
(二)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在探索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及經驗
近年來,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特點和市場前景,因地制宜,在旅游、種植、養殖業等方面有了較快發展。
從旅游發展方面看,各鎮都創辦了自己各具特色的集體經濟項目。如程寨鎮大河水村的苗圃場生態旅游項目、大坡鎮飛鴿村的飛鴿旅游專業合作社、仙源鎮騎龍村的水上樂園、寨壩鎮靈仙河村的鄉村客棧等。
在種植業發展領域,許多鄉鎮發展了自己的特色集體經濟。比如,大坡鎮小羅村的天麻種植、東皇街道大陸村的紅杉獼猴桃種植、二郎鎮莫洛村的脆紅李種植等。
在養殖業方面,投資總額超過100萬的33家,超過150萬的20家,超過200萬的9家。
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在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僅從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上看,全縣超過100萬元的東皇街道的銀龍村、大陸村以及程寨鎮的大合水村具有代表性。銀龍村從2014年6月起,利用特惠貸款融入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形式共計投入資金2150萬元,先后成立3家公司,創收兩千多萬元,解決就業1270人,實現農民與集體“雙增收”。
綜上所述,習水縣集體經濟有些已經初具規模,有些還在建設中,有的已經建設完畢還沒有運營。
二、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目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仍然非常薄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小、散、亂的問題較為嚴重。
2.發展極不平衡,存在較大的地區性差異。
3.運轉資金困難。
4.缺乏有效的管理。
從總體上看,習水縣的村級集體經濟仍處于規模小、層次低、實力弱、收益差的起步發展階段。空殼村比重大、發展模式單一、結構不優、發展水平低、發展后勁不足等諸多問題。
三、習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對策措施
要加快習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必須結合習水的實際,積極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具體形式和路子,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
(一)把抓黨建扶貧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把抓黨建扶貧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發展功能,可以使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顯著增強,解決黨組織“說話沒人聽、做事沒人跟”“無人能干事、無錢辦大事”的問題。
(二)做好清產核資,進行規范管理
針對資金資產情況不明,管理混亂。縣鄉紀委、涉農部門定期對村級集體經濟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開展專項審計,進行清產核資,促進村級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三)堅持規劃引領,用好各項資源
按照“一縣一總規、一鄉一規劃、一村一計劃”的要求,編制完善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規劃,制定詳細計劃和具體措施,確保路徑要準、項目要實、產業要優。
1.要用足政策資源。認真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凡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集中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傾斜。
2.要用好項目資源。整合涉及精準扶貧、“小康建設六項行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等項目,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傾斜。
3.要用優社會資源。充分吸納民間資金、民間資本、民間資源,用于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4.要用準信息資源。探索“大數據+村級集體經濟”管理方式,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規劃、項目建設、產品銷售、服務提供等方面信息平臺。
(四)完善各項機制,開拓發展空間
1.要創新市場運營機制。村集體要帶頭領辦、創辦或以其他形式參與新型經營主體。將財政投入農村形成的存量資產和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到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
2.要創新發展壯大機制。堅持村級黨組織引領,建立健全黨帶群、強帶若、富帶貧等機制,捆綁整合政策、項目、資金等,鞏固“脫殼”成果,轉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
(五)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模式
1.要積極培育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村級組織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以土地使用權、資產等資源形式參股,壯大村級合作經濟,如發展合作農場等。
2.要積極盤活集體資產資源。鼓勵經濟薄弱村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生產加工場地等各類集體存量資產,通過出讓、轉讓、租賃等方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3.要積極發展村級服務經濟。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圍繞現代農業、來料加工、農家樂休閑旅游等特色產業,設立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
4.要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有機紅梁、烤煙、蔬菜、黔北麻羊、中藥材“五張名片”為抓手,讓農民從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經營主體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分配和股金分紅。
5.要積極發展村級物業實體。對區位和資源條件較好且有存量資產或發展空間的經濟薄弱村,引導和鼓勵在本村開發建設村級物業,切實增加其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
(六)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隊伍建設與領導
1.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關鍵要發揮村級班子的作用。
2.強化督查考核。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黨建考核和述職的重要內容。
3.要制定“獎懲制度”,對從事村集體經濟發展干部給予獎懲。
總之,發展村集體經濟重點是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努力加強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集體經濟把農戶“組織起來”走合作社集體化發展道路,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現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