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雙
摘要:語文是母語,也是國語,每個人從牙牙學語就開始了簡單的漢語交流。語文也是“百科之母”,意思是學好語文,對學好其它科目,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而語文科目的學習,取決于小學時期的知識積累。
關鍵詞:語感;知識積累;樂趣;分類;圖書角;讀書筆記
在傳統的觀點中,大多數人認為:語文主要靠死記硬背,只要記性好,學起來就不會差。其實這只是說到了學習語文的一個方面,語文除了記憶和背誦,從小學開始打好基礎,積累豐富的知識,對學習語文課程至關重要。而語文知識的積累,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培養“語感”方面著手,帶領學生找尋語文樂趣,在樂趣中廣泛積累語文知識,通過長時間的努力,語文成績就會慢慢提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培養學生的“語感”
何謂“語感”?通俗地說:即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感覺。只有找到了語感,學習起語文課程來,才不會茫然無措。而感覺的東西是難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只可每個人自己用心去體會。學車要有“車感”,學畫要有“美感”,學音樂要有“樂感”,一個人學習任何東西,只有先具備了那種感覺,才能慢慢找到其中的要領,不會產生瞎子摸象的懵懂感。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才接觸語文課程沒多久,對簡單的生字、詞語時,比較有興趣,隨著課程難度加深,尤其是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后,他們漸漸就變得“厭煩”起來,甚至失去了學好的耐心。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老師要拿出最大的耐心,帶領學生從最基礎的拼音、識字、組詞、造句學起。讓學生從拼音中找到語感,從組詞造句中找到語感,從寫日記和作文中找到語感。學生一旦擁有了語感,學習起來就不會那么吃力,變得輕松多了。
二、從語文課中找尋樂趣
從某件事情中能夠找到樂趣,說明他做這件事情是用心的,是投入的,更說明這個人在這件事情上是下了功夫的。學習語文課程,老師要善于帶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課程的內容情節之中。因為語文教材上所收錄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或者是有影響力的優美文章,更有數不勝數的古典詩詞在其中。
老師要從故事的角度來分析講解課文,同時運用電子聲像、視頻、功放等設備輔助教學,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得樂趣,學生一旦找到了樂趣,就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從而愛上語文課程的學習。
三、分門別類講授好語文課程
小學生學習語文,基礎是重中之重,而打好基礎的關鍵是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教師要對全班學生的成績做好摸底排查,掌握班上每個同學的具體學習狀況,然后結合學生的語文成績做出“對癥下藥”的教學方法。在全班同學使用一種教學方法的前提下,可進行分組教學實驗。讓語文知識面豐富的學生帶動知識面較弱的學生,然后全班形成一股良好的學習語文的新風尚。
基礎較好的學生,要著重引導他們向難度大、知識深的課程引領,重點訓練他們閱讀比較深度的文學作品,著重培養他們能夠順暢、快速地寫好篇幅較長的作文,在語文的綜合素質提升上對他們要求較高。
基礎較弱的后進生,教師要先從最基礎的偏旁、生字、詞語、近義詞、反義詞入手,打牢字、詞的基礎,然后訓練好組詞、造句。只有把這兩關通過了,學生的語文基礎才會牢固。
四、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現在好些小學因為條件限制,都沒有圖書館或圖書室,尤其是農村或鄉鎮的小學,學生除了閱讀課本,難以找到其它的書來閱讀了,這就造成學生所接受的課外知識非常有限。
學生對語文課本早已心生厭倦,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寧愿看課外書籍,也不愿經常捧著課本來讀。與其壓制學生看課外書籍浪費時間,不如專門騰出一段時間,組織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教師可以向全班同學發出征集令,在教室的正前方的一個角落處,建立一個圖書角,要求每個同學帶五本圖書,自愿捐贈給圖書角,也可向社會的一些慈善機構進行募集。
語文老師對所有圖書進行登記入冊,然后按科目進行陳列,每周統一安排時間,讓學生集中閱讀圖書角的書籍,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大家發言陳述自己對所閱讀書籍的看法和想法。同時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讀書的感受和體會,組織學生把閱讀的書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既豐富了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口才。
五、引導學生廣泛接受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弘揚和傳播,除了課堂上的正規講授,有時課外的學習與積累,更加重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組織學生多去新華書店,讓學生在書籍的海洋里感受知識的博大精深,樹立熱愛讀書,喜歡讀書的思想。
2、經常組織學生去各類圖書館,要讓學生經常閱讀,讓閱讀圖書成為小學生的習慣,閱讀興趣就培養起來了。
3、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讀書會,讓他們在讀書的氛圍中熏陶,聆聽名家怎么讀書的故事,親身感受別人讀書的樂趣。
4、組織學生參加讀書類的夏令營活動,既讓孩子增長閱讀的見識,同時也鍛煉他們獨立生存、獨立學習的能力。
5、組織學生參加重走長征路,弘揚紅色文化的活動,讓學生既學習了文化,也體驗了革命先輩艱辛奮斗的歷程。
6、組織學生參加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文化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吸取語文知識的精華,通過成語典故、歇后語、古詩詞故事,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
六、訓練學生做讀書筆記
有人會說:小學生年齡小,寫字、記錄比較慢,如果要他們做筆記,可能不太現實。小學一、二年級還屬于啟蒙階段,要他們做筆記可能要去過高。升入三年級,語文課標已經開始要求學生寫簡短的作文和日記,從這時開始訓練他們做筆記的習慣,一是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二是培養他們快速寫字、快速做題、快速筆記的習慣;三是通過筆記,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為組詞造句、為寫日記和簡短作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尤其是聽寫筆記,老師在臺上慢慢的讀,學生在下面記,不亞于聽寫了一遍課文的生字、詞語和句子,遇到沒有聽清楚,或者想不起來的地方,學生可以先用拼音進行標注,課后馬上翻書或通過《新華字典》進行查找。
讀課外書籍時,也要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如閱讀完一篇文章,要學生在筆記本上寫出它的中心思想,然后結合這篇文章,再寫一篇讀書筆記,不要求篇幅太長,只要能夠清晰說明主旨思想即可。長期這樣訓練,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去讀書,從而養成思考的習慣,在思考中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