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蓬
摘要: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潮流。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圓了很多人的大學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在實現大眾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凸顯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對策
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概況
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總體規模不大,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規模很低。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為1:3:100,2000年達到1:4:1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規模、層次類型以及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2000年,我國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數,已經達到1949年的77倍,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在校生的比例達到79.7%,1999年高校擴招后,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連續6年的數量增長,一舉跨越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2]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結構配置不合理,教學質量下降。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只有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具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的質量。隨著近些年來招生規模的擴大,各校新上專業增長較快、學生數量急劇上升,師資問題明顯地凸現出來。主要表現在:師資數量相對不足;對教學投入不夠;教師質量有待提高。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學生規模迅速擴大,但是教師數量卻沒有實現應有的增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高校普遍采取增加教師教學量,提高師生比的做法,導致師生比過高,教師很少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研究和知識更新,影響教學質量。師資不足導致教師工作量大,部分教師周課時20節的現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高達周40課時,一人承擔3門課以上的教師占60.2%,最多的達6門。由于師資不足,很多高校采取合班上課、上大課的形式,使班級教學規模過大,教師組織教學難度加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二)招生規模與學生質量不成正比。
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使入學率不斷上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擴招意味著降低了入學門檻,入學的標準的降低確保了讓更多人得以入學,但這也導致了生源質量的下降,所以這些低標準的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又形成了新的問題。如果按照以往的畢業標準,通過擴招入學的一些學生是達不到畢業的要求的;但是如果降低畢業生的畢業標準,畢業的學生的質量不過關,那么輸送到社會上的大學畢業生是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的,從而形成了招生規模與畢業的學生的質量不成正比的局面。
(三)高效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辦學經費和辦學條件是辦好一所大學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保障,經費的缺乏和辦學條件的落后必將影響教學效果和人才質量。按照現行教育體制的政策規定,高校辦學的經費主要取自兩個部分,一是學生的學費收入,而是政府的財政補貼。沉重的學費繳費標準,以平均水平而言,目前只是辦學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成本缺口部分,1999年我國擴招以前的招生人數,由政府財政補貼,擴招后的增量部分,政府不予補貼。由于擴招規模擴大,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為了保持其大學的一流地位,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建設一流設施,招攬一流人才,一所學校,無論是基本教學設施的購置,還是教學資料的完善充實,高水平教授的招聘,都需要雄厚的經費做保障。一所缺乏經費保障,校舍殘破不堪,硬件設施不足的學校是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高等學校教學設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對它投入量的大小。
三、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對策
(一)嚴把教學關,提高教學質量。
課采取多種措施,各種渠道,多種層次的辦法來辦學,充實、提高師資力量,擴大校舍面積,更新儀器、設備,加快加強實驗室建設,引進新進的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條件的現代化。 實施“寬進嚴出”,必須嚴把教學觀、考試關、畢業關,保證教育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層層篩選,優勝略汰,使師生都具有教與學的壓力與動力,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首先,國家應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中西部地區,采取多種形式發展社區學院、專門學院和遠程教育機構,以滿足社會和個體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其次,規劃地方的中央部委屬院校,在適當擴大針對所在地區招生的同時,應該仍然堅持主要面向全國招生,以保證生源的質量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再次,應打破地方院校招生的地區限制,鼓勵高等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高校參與跨地區招生,以充分利用國內高等教育資源。
(三)形成多元投資格局,增加教育經費投入。
要想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育經費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國政府部門:首先,拓展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進一步促進高校高等教育機構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建立合理的社會機制,以引導、保障和鼓勵民間資金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捐贈。其次,為全面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國家應在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對教育投資比例進行合理分配,做到點面結合,在加大重點發展部門投入的同時,也應該保證一般性院校資金投入與招生規模的同步增長。第三,應控制學費的進一步增長。由于我國低收入家庭占大多數,為保證學習的學費收入,減輕貧困家庭負擔和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帶來的精神壓力,應切實落實助學貸款政策,保證貸款的足額供應。
(四)調整高等教育結構,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層次結構方面,加大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力培養職業操作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多層次的需要;在布局結構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西部偏遠山區的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經費和教學硬件設備,擴大高校錄取名額的數量,提高對貧困家庭學生的經濟補助等。
參考文獻:
[1]紀德奎、張連生.高等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王一兵.知識經濟、信息社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戰略擇.上海高教研究,1998,(6).
[3]郭群.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之路.懷化學院學報,2006(1).
[4]石寶明.高等教育應該追求量與質的統一北方經貿,2008,(9).
[5]胡建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特點探究.高等教育研究,2001,(2).
[6]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與政策.高等教育研究,2001,(6).
[7]潘懋元、謝作栩.試論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的過渡階段.高等教育研究,2001,(2).
[8]楊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問題解析.理論月刊,2010,(1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