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乎提·吐爾迪
摘要:創新地理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既是順應時代的潮流,也是人全面發展的時代呼喚,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際出發,研究了能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一些具體方法,即:轉變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語言的能力;設置辨析性提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勤用圖、勤畫圖的習慣,培養讀圖能力;創造有利條件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方法
在中學教育中的各科目中,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兼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應該受到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是縱觀目前初中地理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依舊處于發展緩慢,甚至被漠視的狀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全面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了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有關問題。
一、轉變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要創新地理課堂教學,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唯我獨對”的思想,變“教”學為“導”學,為學生指出“明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勇往無前、主動出擊,開啟連貫性的創造性思維,積極地參與思考、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使得當教師提出某個觀點、結論時,鼓勵學生向教師的觀點、結論提出質疑;當教材中出現值得商榷的問題時,教師與學生能夠進行積極地討論和解決。如在七年級下冊講到南極大陸為什么被稱為“白色沙漠”時,有學生會質疑道:南極都是冰雪怎么會是沙漠呢?在看似挺荒謬的質疑,實際上學生是根據字面意思思考的問題,而沒有考慮南極的氣候特點。這個時候,教師不是直接“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南極的氣候特點:終年嚴寒,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量55毫米。通過學生分析南極的降水稀少這一特點,學生自然能夠理解“沙漠”的含義。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中給學生創設自由、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成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學習氛圍表現在良好師生、生生關系,學習中良性的競爭與合作的環境。良好師生關系需要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放大化的“標桿”,在言語上注意把握尺寸,適當運用鼓勵性語言、贊揚性語言、引導性語言、批評性語言和諒解性語言,如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時,應給予贊揚性、鼓勵性語言,即使回答錯誤,也行對其進行鼓勵和諒解。理解學生是教師創設良好關系的核心,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態度,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如在講解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資源、環境問題時,多找同學回答問題,詢問選擇選項的原因,以此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并積極地評價學生,與學生產生共鳴。
三、設置辨析性提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知識的鞏固,概念的明確都是從辨析開始的。辨析也是明是非,辨真偽的必要途徑。辨析讓學生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辨明不同。通過比較發生內化,學生通過思考是很能解決一些問題的。例如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辨析;自然資源資源的概念辨析;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辨析。通過比較學生能夠得到更清晰的認識,也同時能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學會全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辨析也包括了類比。類比是比較的一種,它需要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來聯系分析未知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種能力的提高,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是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例如在講解地形等高線圖時,山脊、山谷的掌握中完全可以用我們人身體的線條來講述“脊”,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四、培養學生勤用圖、勤畫圖的習慣,培養讀圖能力
地圖既是重要的地理語言,也是學習地理特有的工具。地圖是地理要素的載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用圖習慣。初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地理課時,對地圖還很陌生,了解地理信息首先還是習慣于選擇文字語言的表達,此時開始,教師就應該有計劃地讓學生去讀圖,并從地圖上獲取需要的信息。要讓學生上課時不僅打開教材,也應在地圖冊上找到對應的信息。課堂上出現的大洲、大洋、國家、山川、河流等地理要素,要能夠逐一地在地圖冊上找出來。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的地理知識豐富起來,而且能逐漸地讓這些地理要素在學生的頭腦中構建成圖的形象,樹立學生的用圖觀念、用圖釋疑的觀念。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用圖習慣就牢牢地豎立起來了。另外,還要讓學生養成繪制地圖的習慣,通過學生自己繪制地圖,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利用各種數據和文字信息將其轉化成為地理圖像信息的能力,還強化了學生對這種地圖要素的認知能力,為讀圖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創造有利條件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因此在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方面具有諸多有利的條件。特有的自然景觀,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野外考察等實踐活動素材;阿克蘇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其民居、風俗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這些素材可開展地理調研等實踐活動;周邊地物素材眾多,可為地理教具制作提供便利。教師可結合課本知識,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課題的地理活動等。此外博物館豐富的資源有利于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說,新疆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實踐教學條件。因此,相關部門要合理的利用這些資源,聯合社會和學校等各界力量,劃出固定的區域建設地理實踐活動基地,發揮其科教作用。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于自己家鄉的熱愛,而且還能夠使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獨立意識強烈,可塑性強。這些都為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地理的研究范圍廣,思維方式獨特且實用性強,地理學科是自然和社會科學溝通的橋梁,地理學的問題與多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地理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等能力,并能夠使學生運用思維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