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都外力·艾麥爾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生物教學走進生活有三點:興趣立足生活,知識服務生活,意識指導生活。“學”是為了“用”,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生物教師應盡己所能,優化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讓生物教學從課堂走向生活,服務學生,服務社會。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的全部過程中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從而實現教學貼近生活和貼近社會,讓學生從生活中走進生物。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也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可見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密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生物教學也應立足課堂,走進生活。那么,怎樣讓生物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這里總結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立足于教材,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加深理解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教師要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中的學科知識與現實的生活現象巧妙地結合起來,創設性地使用教材,將優化策略巧妙地揉合和切入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例如,學生在學習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兩個重要概念時,容易混淆,教師可以借助于“印度狼孩”的圖片和視頻,首先先讓學生分析這兩種行為各自的特點,利用這兩種行為的概念及特點來具體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為。在分析狼孩行為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這兩種行為的本質區別,即先天性行為是動物一生下來就具有的行為,是不需要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模仿就會的行為,由遺傳物質決定的。例如老鼠天生就會打洞,這個“打洞”的行為就是老鼠的先天性行為。而學習性行為是動物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模仿而得到的行為,例如人天生不會寫字,需要后天經過學習才會寫字,這個“寫字”的行為針對人來說就是學習性行為。這樣,教師通過引用狼孩這個生活實例,讓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通過分析狼孩的行為加深了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再比如,學習“病毒”這部分內容時,有意識插入“禽流感”知識,大量的雞、大量的野生鳥類被宰殺,最終的后果又將怎樣?教育學生要保護野生動物,特別是已經稀有的生物物種,學會與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和諧共處,從容優雅的生活。
二、讓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寶貴資源。如果在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歷和經驗,教師將無法進行生活化教學,無法建立知識和生活間的橋梁,學生也無法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理解科學知識。因此,應該讓學生在課前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實驗前,教師先提出問題:饅頭中主要有哪些營養物質?實驗中我們通過檢測哪類物質的變化來了解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如何檢測?讓學生針對問題預習實驗和準備實驗材料,讓學生口嚼饅頭,感受口腔中的變化。吃饅頭是學生常有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饅頭仔口腔中會發生什么變化?是什么使饅頭中的淀粉發生這樣的變化?對于這些問題,平日學生們似乎很少有人思考過,但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在感到疑惑的同時,在好奇心在驅動下不僅細細品味、思考,而且還對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提升為主動探究的欲望。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將口腔中的生理過程轉化為可操作的實驗過程:牙齒的咀嚼——用刀切碎,舌的攪拌——玻璃棒攪拌,唾液的作用——取唾液加入試管,口腔的環境——試管置于37℃的水中,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親自進行操作探究活動。這樣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和實驗的興趣便轉化為對生物學科的愛好,并延伸到探究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
三、生物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達到學以致用
初中生物教材內容包括生物學概念、生理過程、實驗、科學發展史等,進行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做到學有所用。但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進行生活化教學,為了縮短與中學生的經驗和認識之間的差距,在教數學中,我們選擇的內容應該更切合學生當下的心理和生活經驗及生活情境,以達到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學完《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安排學生分組進行課后實踐,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選擇其中一種生物,看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特征。各個調查小組里確定一人為組長,一人為紀律監督員,一人為記錄員,一人為代表發言人。再比如,學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以后,我們都知道,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于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其他星球上,你們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請說出自己的理由。課后作業:生物圈能滿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學完《動物細胞》以后,實際應用:公安部門得到 兩份生物樣品,從外形上分辨不出是植物標本還是動物標本。如果警察叔叔給你一次機會讓你鑒定它,而且他們允許你借助顯微鏡,你可以將它鑒定出來嗎?然后安排學生課后根據動物細胞的結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擬制作出動物細胞模型。塑料袋相當于細胞膜,果脯相當于細胞核,瓊脂相當于細胞質。等等。
生活是教學的起源,教學與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實際課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確實有助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識,但我們必須明白,教學要做到科學性和生活化相結合,生活化教學并不是萬能的,并不是可以解決一切教學問題的,生活化教學必須掌握好一個“度”,必須適可而止,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一味追求生活化而忘記了教育的本質,忽略了科學知識的科學性,一切教學手段和方法都是圍繞著科學知識而進行的,沒有了科學知識作為中心,一切都只是形式主義。關于生活化教學的研究是個漫長的道路,以上幾點也只是為同仁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要形成系統全面的教學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如何規劃課堂時間、組織課堂紀律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生物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金萍.優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施方法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2]古麗蘇木·艾克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施--以烏魯木齊市二中為例[D].新疆師范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