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霞
摘要:學習中國山水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影響很大。古人的筆墨,構圖,氣韻以及對真山真水的大自然感受。二者如何合理的對接,歷來是實踐的主要課題。《南屏韻》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家鄉的山水,畫中以南屏山為主體進行創作,通過作品展現我的家鄉的美,也表達我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關鍵詞:精神;審美;用筆;相互作用
一、以審美為中心的畫前思辨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山水畫是講求“形神兼備”。形是具體的,付諸于視覺和觸覺,神是抽象的,付諸于體會和意會,形于神關系緊密。如果沒有神,只能是“貌合神離”,有神而后有生命。形神兼備是氣韻生動的條件,氣韻生動則是形神兼備的效果。一幅畫只有達到理氣韻生動的境界,才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二、如何激發審美與用筆的相互作用是我創作的中心思想
創作初始是想用長卷來表現慶陽這邊的民俗端午節的,但后覺得信息量有些大,而且素材亂都不足以掌握。反復思考之后決定用家鄉南屏山作為創作對象。南屏山是隴中這塊干旱貧瘠土地上的明珠,以其秀美身姿沉睡于“洮岷花兒”的神奇源頭。所以我想用手中的畫筆來向世人展示這顆明珠。本著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南屏山的情有獨鐘,激發了我創作的熱情。
在畫草圖時不能照搬自然要懂的提煉變通,要有山水畫的結構轉換,有對比變化,要守邊,要有虛實變化,有組織關系,國畫中的山水,并不像西畫風景那樣寫實,而是以山水的形式,表達作者的立意旨趣與性格情緒,所以說山水退隱到畫意的背后,情感信息溢出畫面,也成為審美對象。
山水畫要形象地,概括地表現出各類物體的性質質感,而且在用筆的輕重之下,剛柔干濕之間,應具有一種明顯的節奏感,韻律感。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畫,但畫著畫著又覺得缺了什么自己也說不上來,在反復捉摸后加了一些樹,點上苔點畫面一下子感覺精神了。后期就進行了上色:“樹,草坡,草苔用花青加墨或加石綠,山石亮高處用談談的赭色,深暗處用赭墨。”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在生宣紙上水墨的控制。中國畫講究留白,而山水畫更重視留白,不管是主觀上有意留還是在畫的過程中無意空白和飛白都要在做畫的收尾階段認真進行調整。
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在創作接近完成的時候,細心收拾是關鍵的整理階段。在整理畫完以后,要認真審視,依據預計構想進入隨類賦彩的點睛階段。整形要在具體的基礎上力求簡練,概括。用筆不可碎亂,要整體效果統一于鏗鏘有力的線條展現骨法用筆的魅力。
到這一步作品基本完成,但并沒有呈現出我所要表達的效果,所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樹林,苔點用墨青又染了一次,以呈現山的勃勃生機。由于這幅畫表現的比較宏偉,畫面構圖也比較完整。老師建議在畫面的右上部分署名,蓋章。畫面完成后再加上裝裱才算完整。
三、反思與總結
創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這次創作中我深深體會到一副好的作品在畫草圖時一定要反復推敲,所以構思,草圖,起稿,確定出稿,反復練習到最后的調整確定最終作品,每一步都要很講究。這次的創作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看你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而是文章內容的真實,一副好的作品不是看上去好看而是這幅作品你投入了多少感情,讓人看上去他會說話,讓看的人感覺到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當然也讓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寫意山水畫方面的技法與理論,以及以前還沒有嘗試過的畫大畫的技法實踐要注意的問題,從而使我對山水畫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256.
[2]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9-135.
[3]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47.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