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海
摘要: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面臨著重大考驗。在次樣的情況下,對我們大學生則提出來了特別高的要求。我們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有良好的自我監督的機制,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外化
一、內化與外化的內涵
內化與外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在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面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對于內化與外化,內在地蘊含著豐富的涵義,這在學術界已經形成統一的認識和完整的體系。主體實現內化的目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艱難的學習和完善的進程。內化和外化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不能簡單的、間斷的對待,并且應該十分重視它們的作用。同時,二者在“思政”教育中并不是主次矛盾的關系,而是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特殊條件下具有轉化的可能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外化及其基本過程
主體的內化是指人們在主動學習或者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把外界的理念、認識、知識等作為理論成分的意識形態吸收己用,并最終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繩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功能的實現也是順應這一基本要求和原則,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或者符合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制度規范和道德操守等,最后形成自己的內在觀念和意識。外化是指在已有的內化意識前提基礎下,個體通過行為將這些理論化的意識付諸于實踐活動,通過反復指導和檢驗活動,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并且是良好的習慣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也正是這樣一個過程,它的外化實現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并不是主觀隨意而為,同時遵循的條件按其分類主要是外部客觀條件和內在主觀因素兩方面。行為的外化將得到人們的思想,意愿和行為的支持。那么,這種外化將會容易得多。
內化是指人們在主動學習或者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把外界的理念、認識、知識等作為理論成分的意識形態吸收己用,并最終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繩的過程。人們接受外部“思政”教育活動是有前提的,就其分類而言主要包括主觀的和客觀的兩種。主觀內在因素是:個體需要的方向和表現,如果外部思想政治教育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受教育者很容易對其給予關注和興趣。以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為例,即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動沒有不良心理,能夠積極配合教育教學工作,否則很難引起重視;然后是情感。情感是指個體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中所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和態度。它將促使個人關注新的外部刺激或淡化關注;最后是興趣。興趣是人的一種主觀傾向,反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是受教育者對“思政”活動的認識程度、喜愛程度和接受程度等,這種心理特點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知識做鋪墊,然后受到外界客觀的刺激,使得人的心理產生獨特的感受或者聯系。一定意義上來看,接受就其實質來說是人們的認識系統受到外界刺激或影響的識別和記憶的過程,就如同計算機編程那樣。然而,當他接到新的外界信息并傳到大腦時,如果缺乏一個“編碼”程序,并且沒有融入到一個人的認知結構中,那么這些信息只能作為一種暫時的接受而被遺忘,成為一種“短期記憶”。 如果信息被“編碼”成一個有序的結構,它可以作為一種長期接受存儲在“長期記憶”中,并且可能對受教育者的行為產生持續的影響和影響。當然,理解和記憶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是:首先,外界刺激信息一定要有社會和個人方面的意義、價值。具有雙重意義的刺激信息可以使個體接受更合理、更合理。 其次,外部刺激信息基本符合個體原有的認知和知識結構。個體原有的經驗體系和經驗體系間的相互斗爭統一性,但對個體原有的經驗體系和經驗體系的影響不是完完全全一樣的,這種情況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和良好意愿,從而促進個體的接受。這種情況與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近開發區”理論是一致的。 這一理論證明當個體的外界刺激信息處于 “ 最近發展區”內,就比較有利于他們的接受,反之就不容易被受教育者認同。末了,外部刺激信息的表達較好。例如,感性的、文學的表達方法通常為人們所接受,而一些純粹的理論表達只能為少數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所接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外化關系和現實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內化和外化兩個范疇是相互聯系不可割裂的,它們共同構成人類意識形態矛盾的兩個重要方面。內化是基礎環節。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內化,就不可能有關于思想政治的討論。外化是根本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符合社會發展期望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既不能內化,也不能外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緊迫和最嚴峻的問題。盡管有些學生通過師范教育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內化,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學會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知識,但他們不能很好地外化,即知行干,做事干,理論與實踐。不能團結在一起實際上等于沒有內化。當我們看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時,并不取決于他知道多少,他說什么,而主要取決于他是如何做到的。相反表現在兩者的角色不同,內在化是外部社會觀念和意識向個人或自身意識形態意識的轉化。外化是個人意識形態動機向外部行為的轉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與外化的投入與產出并非完全正常的關系。這不僅是我們的教育愿望,教育目標和我們的教育成果總是不一致的情況,而且有時甚至是輿論的情況。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和外化既是主觀的要求,也是客觀的要求。因此,我們德育工作者應該有針對、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著重遵循內化與外化實現過程的基本要求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要特別強調在思想理念和認識上的重視程度。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理論教育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要在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外化上下功夫。學生自覺地培養理論和實踐的良好風格,發展他們用來學習的優良教學風格,運用相同的原則,并說他們一貫的正直,使他們成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徐志遠;高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內化與外化之關系及其意義[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
[2]吳滿意.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與外化[J].理論與改革,2006(4).
作者簡介:趙志海(1991年7月——),男,在讀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37009,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