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燕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們節能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城市環境的評價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本文基于不同模式的城市規劃從綜合理性規劃、漸進主義規劃、倡導式規劃三個角度評價了不同的戰略環境評價,以期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城市規劃與戰略環節評價的協調統一。
關鍵詞:城市規劃;戰略環境評價;可持續發展
引言
當前,我國不同模式的城市規劃需涉及城市各項功能定位、活動綜合部署以及安排、城市性質定位、城市發展方向與規模、城市空間分配、自然資源分配、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是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引導人”,是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統籌發展的根本核心。戰略環境評價(SEA)則是為了降低或消除因城市發展戰略失敗而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因此,本文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法》針對綜合理性、漸進主義和倡導式三種規劃模式構建了相對應的SEA模式,并對SEA評價模式的評價依據、重點、程序及適用范圍等進行詳述。
一、綜合理性戰略環境評價
我國多數城市發展初期均以綜合理性城市規劃模式為主,它不僅是城市建設的長期性規劃,也是城市永久性“藍圖式”的發展規劃,其主要采用綜合理性戰略環境評價為城市規劃制定前期研究、關鍵城市規劃問題的確定、環境信息、環境依據以及環境決策等,綜合理性SEA內容中包含社會、經濟、資源、環境、政策、響應等多個方面的信息[1]。二者之間的編制程序如圖1所示。可見,綜合理性戰略環境評價的關鍵在于收集問題、識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整個SEA應在城市規劃編制的初期進入,同時將各類環境問題正式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中,尤其是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結構與城市布局。另外,該SEA應盡量系統、深入、全面而細致的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或傷害進行客觀評價,同時也必須與城市規劃同步進行以確保城市規劃與環境評價的整合。
二、互動式戰略環境評價
城市漸進主義規劃即是在原有城市規劃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修改,以一步步的改進促進城市建設的向前發展并逐漸實現最終的規劃目標。該規劃注重城市建設中的“適可而止”,雖然并不是城市建設的最優方案,但確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城市規劃中的出錯概率。相對于綜合理性規劃而言它更具有現實性、靈活性和適應性[2]。針對漸進主義規劃制定的互動式SEA僅面要規劃前提供少量重要數據資料即可,其評價時間相對較短,評價的內容與時段可以針對具體的規劃期限劃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等不同時段的評價。
互動式SEA最大的特點即是評價中與城市規劃的密切關系,除了需要二者不定時的緊密互動確保城市規劃中及時、有效獲取SEA階段性成果,并最終反饋至城市規劃編制,同時二者在規劃實施中也可以根據跟蹤評價、及時上報、及時環境信息等確認規劃是否需要進一步修改。當然,規劃終止后必須對規劃最終目標進行強調以例環境目標審查工作的順利開展[3]。實踐證明,互動式SEA可以城市規劃的任一環節進入,但城市規劃與SEA的互補性是影響城市未來規模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協作式戰略環境評價
倡導式規劃以強調規劃“人本性”而受到多數人的青睞,主張城市規劃的民主性、公正性和平等性。倡導式規劃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規劃過程,積極倡導市民在規劃中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服務。倡導式規劃的戰略環境評價即協作式戰略環境評價,其原則為:
在城市規劃決策中存在利害關系及受影響的公眾、企業、社會、政府等相關部門之間應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
城市規劃決策過程中以及文件編制過程中必須對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意見進行收集、分析、編制。
對城市規劃中清楚的或易于理解的數據信息都需要及時、有效的挖掘其更深層次的相關信息,以完善規劃數據。
城市規劃者必須與城市利益相關者達成意見的統一。
協作式SEA要求城市規劃編制各個環節層層相扣共同推進公眾社會的參與,并積極協調社會各方勢力以統一的整體推進城市公共建設[4]。因此,協作式SEA必須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合作平臺為基礎,促進政府、企業、公眾間的協作。另外,協作式SEA應完全把握好公眾參與的不同模式,雖然不會在城市規劃的初期早早介入,但在城市未規劃領域或者新興規劃領域中均代表著公眾利益,并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協調政府、企業、公眾間的利益矛盾,以此實現三者利益的長遠發展,進一步穩固社會經濟與環境利益間的統籌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城市規劃的綜合理性、漸進主義和倡導式模式構建的綜合理性SEA、互動式SEA和協作式SEA在評價依據、評價重點、評價程序以及適應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三種戰略環境評價模式符合了當前我國多元化城市規劃格局發展,是由環保部門、規劃部門、社會公眾參與形成的較為完全的城市戰略環境評價體系,是推進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城市化建設路上的“引導者”。
參考文獻:
[1]潘茂華,陳丹瑩,包存寬.基于城市規劃不同模式的戰略環境評價研究[J].城鄉規劃,2017(01):89-96
[2]范露陽,包存寬.論城市規劃與環境規劃的隔閡與合力[J].環境保護科學,2017,43(01):36-42+91
[3]羅婷予.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點及其案例[J].智能城市,2017,3(10):32-34
[4]余陳陽子,包存寬.論空間規劃的“三個空間”與“兩個邊界”[J].環境保護科學,2016,42(03):1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