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玉良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變化、傳播媒介的改變、家庭教育的復雜……時代和社會所發生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在校園呈現。教育與社會同步,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班主任工作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德育出現諸多困惑。學生行為逆反不守道德規范,沖擊班級常規管理;學生心理問題不斷出現,挑戰班主任的專業素質;學生個性凸現獨立意識增強,常常打破班級和諧穩定;學生的信息來源廣、批判精神強,挑戰班主任權威……這些都要求班主任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專業素養和德育能力。
要擁有健康的人格素養 素質教育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素質教育的初期實施對象指向學生,然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素質教育是教育實施者與受教育者共同需要的教育,因為教師的品質決定了素質教育的質量。其中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具有什么樣人格素養的班主任,就會帶來什么樣的教育。有研究表明,中學生最喜愛的教師人格特質前六位是:真誠、理智、守信、善良、親切、幽默。“后進生”與“優生”在喜愛的教師人格特質上有差異,后進生更喜歡的教師人格特質有:情緒穩定、心平氣和、樂群外向、安靜沉著、富有愛心等。班級管理是一項塑造人、培養人的工作,班主任既是學生的教育者,又是引路人。班主任以其真誠、正直、執著、純潔等高尚的品格,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和感染學生,能夠產生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新時期的班主任要不斷追求人格上的完善,以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不怒而威,魅力無窮。
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個良好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F代化的教育給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班主任有很強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在自我成長中獲取樂趣;要學會享受教育教學的過程,讓每一天精彩快樂;要學會自我調控情緒,及時化解工作的煩惱;要善待學生,在工作中形成穩定的情緒;要合理安排工作與娛樂、活動與休息,讓釋放與再生保持平衡;要積極進取,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幸福。班主任只要全面提高自身修養,使不良情緒聽從理智、意志的克制,就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就能孕育出良好的班風,為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班級心理環境。
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好的關系勝過一切教育”。和諧關系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基礎,是保證德育工作有效的關鍵。教師在開展德育過程中,應該注重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接收教師的思想教育,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一是尊重自我,也期待他人尤其是父母、老師對自己的尊重;二是與期望得到家庭、老師、社會對自己生活上的關心相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和關懷;三是他們除了注重家庭的關愛以外,還非常珍視來自老師、同學們的認可和友誼;四是內心充滿矛盾,他們一方面希望自己有獨立的人格,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希望老師、父母給予他們適當的指點和約束,而不至于像脫韁的野馬沒有方向。因此,班主任應努力與學生成為朋友,信任和尊重學生,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努力獲取學生更多的信任,以“老師+朋友”的身份去實施德育,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
要具有溝通合作能力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F在的網絡高度發達,學生容易沉迷網絡空間而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因此, 班主任要想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對其進行教育引導。
首先,班主任與學生交流時要真誠、友善,要理解學生的心情,善于在思想交流中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班主任要有廣泛的愛好,要有意識地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年輕,縮短自己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努力和學生心理相融,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其次,教師要有合作意識,在教育過程中自覺地“忘記”教育者的身份,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去參與教育活動,有事同學生商量,讓學生在幫助教師想辦法、出主意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充當教育的伙伴。同時,教師在合作教育中影響學生,達到處理一件事,教育一批人的效果。
從某種意義來說,班級管理是一種協調人際關系的工作,需要與學生、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各科教師及校外輔導員和有關社會人士進行信息交流,協調關系。實踐證明,只有那些善于交往、溝通、合作、能團結人的班主任,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支持、幫助,才能很好地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要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隨著“關注生命”“尊重個性”“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理念的深入,德育方式變得更為開放,學生的自主意識大大增強,社會實踐能力逐漸提高,德育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因而,善于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對班主任來說成為必不可少。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他們在學校里除了上課外,既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又要組織開展班上的活動,一個成功的班主任,必須善于計劃和組織各種活動,善于根據情況迅速做出決斷,合理調整,表現出應有的組織能力。當然,在班級活動管理中,班主任既是掌舵人、引領者,又是參與者,好班主任總是適時適當地放“權”給學生,層層管理,分工明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既發揮了學生的內驅力,又滿足了其表現欲,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生命與生命的潤澤,是靈魂與靈魂的感化,是從教師的心靈到學生的心靈的教育。班主任要有效地開展德育,必須注重教育心理學研究,掌握心理學知識,觀察、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班主任要營造和諧的班級心理氛圍,掌握個別心理輔導方法,學會傾聽、接納學生情緒,善于打開學生心鎖,培植學生陽光心態;勤于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解除青春期困惑,塑造學生美麗心靈。
要創建積極向上的集體輿論 新時期,學校的德育教育與現實存在矛盾,受教育的學生從學校接受的某種道德教育與從社會現象中接受的某些信息是游離甚至完全背離的。學生無法解釋這些矛盾而無所適從,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學生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反道德心理,一個和老師無理取鬧,甚至公開頂撞的學生,反被一些同學認為是“勇士”等,面對這樣復雜的情況,優化德育環境,創建健康的集體輿論就顯得至關重要。良好的集體環境,能督促集體成員共同進步,因此要積極引導,多角度創設健康的集體輿論,發揮班級集體、團隊集體、學校集體的積極同化作用,多渠道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將德育置于生活之中,讓學生體會真善美,辨別假惡丑。要發揮集體的吸附效應,將極少數思想游離正軌,行為發生偏差的學生吸引到集體中來,通過集體教育個體,通過集體感化個體,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凈化思想,走出思想誤區,成為一個整體的人。
從“心”出發,提升新時期班主任素養和德育能力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并付諸行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