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四能”列入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四能”的重要策略和主要途徑。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方面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讓學生課前預習,自學新課,對新知識難于理解之處作記號,并要求學生在旁邊記錄難理解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實踐證明,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顯得格外重要。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第26頁內容,并嘗試完成“做一做”,把不懂的問題或疑惑之處記錄在課本旁邊。在課堂中,學生提出如下問題:①(4+2)×25與4×25+2×25的答案為什么會相等?這里面包含了什么道理?②“做一做”中第一小題56×(19+28)=56×19+28到底是對還是錯?直接去掉為什么不行?③字母公式a×(b+c)是等于a×b+b×c還是等于a×b+a×c?為什么?學生通過自學,提出來的問題,是很多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疑惑,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討論、練習,應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順利解決學生的疑惑,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學效果顯著。因此,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提問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中是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民主平等的氛圍,尊重每一位學生,才能激勵學生勇于提問、勇于創新的意識。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課題組從2015年11月開始承擔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經過實踐研究,我們從以下途徑來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1.開展“問題集錦”評比
我們要求學生把自學、作業中遇到的問題記在“問題集錦”本子中,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把典型、共性問題記載在組長的“問題集錦”本中,在課堂中交流、討論,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每個月對每個人、每個組進行評比,評選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開展“數學之星”評選
教師開展“數學之星”評選,對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回答很有見解的學生,開展獎勵“星星”活動,期末進行統計,評選出“數學大王星”兩名、“數學優秀星”二十名,對其進行物質、精神雙獎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設立“錯難題討論區”
每個學生都有一本“錯難題本”,記錄平時練習、作業、考試中不會做的以及易錯的題目,在教室設有“錯難題討論區”,每天固定時間讓學生交流、討論,互相幫助,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則在課堂中提出,教師讓全班討論,然后一起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4.創設“有趣生活情境”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營造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勇于提問。如教學《雞兔同籠》這課時,有位教師先出示情境:“我們班有學生34人,星期日要去鳳凰山公園租船玩,大船和小船共租了5條,每條大船可坐8人,每條小船可坐5人,每條船都坐滿了,大小船各有幾條?”教師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嘗試練習,探索解題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生質疑問難,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
學生善于質疑問難、善于提出問題,是學生問題意識強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培養。
1.質疑解法,發展求異思維
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開放性題目,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別人的解法,當認為自己解法是正確的,又與別人不同時,應主動大膽地提出。比如,我教學這道題:有一個長方體玻璃容器(可以閉封),從里面量,長10厘米,寬8厘米,高20厘米,現在把400毫升水倒入容器內,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練習,一個學生說出列式:400mL=400 cm3,400÷(10×8)=5(cm)。大部分學生也認為只有這種做法。突然,一個學生舉手說:“我覺得不止這種解法,容器可以躺著放或側著放,底面不同高就不同。”我請他到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并列出另兩種解法:400mL=400cm3,400÷(20×10)=2(cm);400÷(20×8)=2.5(cm)。他這種獨特的解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可見,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已有的解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質疑教材,拓寬思維廣度
文本教材是很多專家、學者精心研究的結晶,但教材就一定完美無缺嗎?不一定。教學中不能“唯書”,應大膽鼓勵學生質疑教材的不足之處。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百分數》這單元中,有個學生對例題中提到的在B商場按“滿100元減50元”的方式銷售提出了異議:比如,原價300元,按上述說法可以理解為打折后價格為(300-50)元,因為300元是滿100元。他認為更準確的表述應更改為:“每滿100元減50元。”我對他這種質疑精神高度贊賞,獎勵他三顆星。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3.質疑權威,培養創新精神
學生眼中的權威,包括專家、教師的講解等等。要培養學生“善問”意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權威,而不能“唯上”“唯書”。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教學題目:新華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乘汽車去秋游,如果每車坐40人,有10人沒位置坐,如果每車多坐5人,又多出一輛車,一共有多少輛汽車?有多少人去秋游?經過思考討論,一位學生回答說:“這是一道盈虧問題,應這樣列式:(40+10)÷5=10(輛),10×40+10=410(人)。”這位教師可能是課前準備不足,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這時,另一位學生提出質疑:“這樣驗算不成立。這位教師一時轉不過彎,于是讓學生討論。”后來,質疑的這位學生說出正確解法:“(40+5+10)÷
5=11(輛),11×40+10=450(人),因為多出一輛車說明空出(40+5)人的位置,不是40人,所以應這樣列式。”教師請全班學生鼓掌。學生對教師的權威解法沒有盲目相信,教師對自己的錯誤不掩飾,而是坦誠承認,保護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營造平等的學習氛圍;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 彥.創造性思維教學與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