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磊
一、在班級規則的制訂與遵守中培育學生的規則意識
中職生是中職校園生活和學習的最主要群體,同時也是中職班級管理的主體。由于人數較多,為使班級秩序規范、有序,就會產生有關學生主體間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班級組織順利運行等所需的基本班規等的制訂與遵守等問題。因此,在一個新的班級建立之初,為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并使之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與契約精神,在班干部選舉、班級建設目標、課堂紀律、勞動衛生管理、宿舍管理、課業管理等方面,就需要避免出現班主任與任課老師大權獨攬的現象,而應征詢全體學生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在全體共商、民主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下來制訂或修改班級規則。經歷這一過程,學生就會意識到規則是全體成員共同協商的結果,在享受規則中所規定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履行規則中所明確的義務。如此,學生對于規則的遵循就會較為主動,即便出現意外情況或異議,學生間的處理也會較為理性。
二、在班級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盡管在學界,人們對公共精神的表達多有不同,但它在精神實質上,如彭小兵教授所言“關于自然、關于社會、關于我們的責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公共精神的內容主要指向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公共利益的維護、公共規范的尊重、公共行為的理性自覺等,因而體現在班級活動中,公共精神的培育就是要教師更多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維護班級整體利益等。如鼓勵學生擔任類如校學生會與班級干部、值日生、志愿者等角色,并通過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如感恩教育、志愿者行動等,來使學生在實際的角色擔任過程中獲得歷練與成長。又如,基于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具有密切聯系的觀點認知,對于班級規則的遵守,教師也應教導學生認識到,在自己遵守班級規則的同時,還要勇于糾正看到的一些不合乎規則的行為。顯然,就后者而言,這種“負有契約性的自制的責任”(庫柏語)的實施,在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進入班級公共生活、參與班級公共事務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體現出自身的優秀品質與高尚人格。自然,這既是中職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成果,也是班級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三、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培育學生辨別是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和生活,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主要有兩種:一是師生關系,二是生生關系。就前者而言,與傳統的師生關系不同,現代社會下,基于法治的理念,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法律上、人格上,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合作的,表現在生生關系中更是如此。但是,由于傳統的官本位認知在傳統師生關系中的殘存及其在社會認知中的延續,在現代師生關系中仍會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權威與從屬、壓制與服從等。表現在生生關系中,尤其是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之間——這是一種特殊的生生關系。學生干部基于教師授權的管理行為,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師的意志,也可能會表現出該種殘存。因而,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習,以現代社會所認可與提倡的健康的社會認知理念來指導班級管理行為。如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作思想間的自由交流與討論、合理質疑與理想批判、允許并尊重學生針對某具體問題保留有不同的觀點等;在班干部管理中,樹立班干部為全體同學而非為老師服務的意識,鼓勵每一名學生通過班干部輪流制來為全體同學服務;在日常師生交流中,進行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與傳達,寬容對待學生的缺點與理解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等。這樣,就會促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活動等,來較為深刻地理解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公民精神,進而從不同方面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分析、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教育管理中,借由班級日常管理,在“潤物細無聲”中來幫助學生建立現代化的公民意識,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選擇,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容易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焱華. 中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2]韓瑞芳. 當代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