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君
一、課前準備,承前啟后
大部分的小組合作課堂看著熱鬧,學生從上課開始圍坐在一起,生生互動形式單一,課前的熱身較少。因此,為鞏固前一節課所學知識,并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初次自評分組,我將分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每位學生會領到一張小紙條,是關于上次課內容的問題,按學業水平進行自評,若拿到的問題較難,可與附近能力較強的同學交換紙條,全班共有六類紙條,匹配六個顏色限時一分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第一次學業水平分組,又可以讓學生每節課都匹配不同的顏色,與不同的學生合作,保證學生能在課堂中結合自身經驗和認知,與他人分享或幫助他人,快速解決共同的難點,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步,交換完紙條后,按照紙條提示的顏色找到事先已經在桌面右上角上貼好一種(共六種顏色:紅、綠、藍、粉、白和褐)顏色卡片紙的桌子,按隨機的六種顏色分組面對面坐好,若有些學生沒有找到匹配顏色的座位,可向教師求助,從教師處領取紙條上對應的顏色的卡紙并覆蓋在任意空座位上,限時一分鐘。這是為了增強學生的競爭互動,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對應的座位,避免最后尷尬落單,達到課前預熱的效果。
第三步,課前分組討論完成手上分配到的紙條的問題作為對上節課的復習。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手上的問題,限時快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若能力較弱的學生還沒來得及換紙條,可馬上請教其他同學。這個環節可以讓不同顏色的小組成員進行第一次合作互助,讓組員對彼此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點掌握程度進行初次綜合評估。
二、教師簡潔引導,助力難點解決
為了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生生互動,教師的導入盡量簡潔,可結合當前的時政熱點、天氣現象、歷史典故等,快速地引導學生進入課堂,耗時三分鐘。學生可起立搶答,若知識點間有銜接的內容,教師可穿插復習提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并在黑板上對每位回答問題的學生所代表的色塊進行加分,每個問題一分,此環節兩分鐘。學生回答之前,要求說明自己本節課代表的色塊和姓名,否則不予加分。這樣做是為了渲染競爭氛圍,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和課堂參與度,問題難度可針對當堂課學生的回答進行調整。
三、發散空間,小組合作設計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得較為廣泛,在設計思維導圖時,學生可結合自身情感、認知和經驗,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發揮個體影響力,而群體間因組成個體不同,又會有群體間的差異,生生互動便能產生多種形式的互相影響,產生各種答案,進而達到發散思維空間、提高地理課堂效率的目的。
比如,我講到“臺灣”一節時,讓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的區域地理知識、教師的引導以及中圖版書本68~75頁和地圖冊32~33頁關于臺灣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介紹,設計一份關于臺灣地區的位置范圍和自然地理特征之間(若時間充裕可加入人文地理的內容)的聯系的思維導圖。若是知識關聯性較小的內容,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來要求學生討論,不一定要設計思維導圖,也可設計完成表格或學案內容,問題的答案盡量發散。
以上環節限時五分鐘,先按原來的位置進行不同色塊的組間合作,并做好筆記,此時教師會巡視每個小組的合作情況,要求小組全員參加,否則這個小組的所有學生會按色塊分別被扣一分,表現積極主動的學生會按色塊加1到2分。同時,教師告知每個小組選出指定的某一個色塊的學生作為本小組的組長(因為廣東省韶關市田家炳中學每班的座位安排是6~8位學生排成兩行相對而坐,共6個小組,這就是全班分成6個色塊的原因,開展小組合作時不用再耗時擺桌子),選出各色塊的小組長,共6位。
五分鐘后,同色塊小組合作:15分鐘設計板書,20分鐘分色塊展示。上一環節每組選出的小組長作為每個色塊的小組長,在原位坐著不動,組織同色塊的成員帶上書本和紙筆到本小組的位置站立著參加討論;每位小組成員,都應耐心傾聽;組長要組織好本組成員先選好至少2名板書書寫員,坐在座位上的至少2名補充員、2名糾錯員,同時選出至少 1名講解員;討論設計完之后,板書書寫員馬上離開座位,把本組的思維導圖寫在事先安排好的黑板上。因為同色塊的合作和加分是從上課時就開始的,所以同色塊的合作可以很自然地過渡而無須熱身,選出的小組長是每組的組織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成員完成前期的角色分配,并盡到自覺領導的義務。因為每節課的內容不一樣,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也不盡相同,所以每次的組長都會有新面孔,既保持了學生上課的新鮮感,又能發揮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其集體合作意識。此外,教師巡堂時既要給出合理建議,又要觀察每組學生的參與程度,若有學生無法參與或者不愿意參與到討論中,那此色塊小組將被扣除五至八分。
15分鐘后,分組展示:每個色塊將有3~5分鐘,派1~2名學生講解本小組的思維導圖,20分鐘展示時要注意傾聽和做好筆記,切忌重復之前小組的講解內容,否則將不予加分。講解時要充分表現本組亮點,一個小組講解完以后,包括本小組在內的所有糾錯員和補充員,可對剛才的講解進行糾錯和補充,整個展示過程每位學生都要做好課堂筆記。教師在每次講解時要及時給每個色塊進行加分并在最后評出最高分,在課后進行獎勵。展示越靠后難度越大,所以,后面展示的小組講解的每一個亮點分值應該比前面的要高4~6分,在講解都完成以后對本次展示進行小結和點評。這樣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體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
四、課后總結,傾聽學生心聲
每節課都會有錄像和照片,教師可以通過錄像回放觀察每個上課細節,并在下次作出調整。同時,每節課也都會有小餅干和糖果之類的獎勵,在發放獎勵時,教師可隨機詢問學生對本節課的課堂感受,并引導學生提出改進意見,教師應做好筆記。一節好課需要教師和學生合作完成,因此,學生的心聲同樣重要。
五、地理課堂中的生生互動反思
(1)尊重個體差異。生生互動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因身高、體重、興趣、性格等生理和心理的差異,會在小組合作中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對其進行心理和認知方面的研究,盡量讓每種類型的學生在小組討論時都有話可說,或被討論的氛圍感染參加到其中;教師在巡堂時也可加以引導,在課后多與同行討論解決方案,發掘每種類型的學生擅長解決的地理問題;多進行形成性評價。
(2)加強交往互動。生生互動的本質是交往,地理學科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很容易有話可說,但每位學生因個體差異,都有可能存在錯誤認知。所以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要加強生生間的互動,并結合師生互動,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糾正狹隘的情感認知和片面的思維習慣。
總之,新時代的年輕教師在每一堂課都應該合理使用適合本堂課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小組合作集快樂學習和靈活多變的特點于一體,將其應用到教學中既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又能讓學生發散思維,教學相長,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人才“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郭麗梅.初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4).
[2]馬九榮.生生互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