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娜 范書芳 張兵 董樹亭
摘要 以德利農318為試驗材料,探討不同密度對德利農318玉米籽粒產量的影響,并同時研究玉米的千粒重、穗數以及穗粒數的變化。結果表明,隨種植密度增加,德利農318玉米籽粒產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大值密度為82 500株/hm2;隨種植密度增加,玉米穗數增加,最大值出現在密度為90 000株/hm2,穗粒數及千粒重下降,最大值均出現在密度為60 000株/hm2。因此,在黃淮海現有的生態條件下,德利農318玉米適宜的種植密度為82 500株/hm2。
關鍵詞 玉米;德利農318;種植密度;產量;產量構成因素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05-02
Abstract Delinong 318 was used as test material to study effect o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factors including 1000-grain weight,spike number and grains per spike of den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in yield of Delinong 318 was decreased firstly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then. Peak value of grain yield was 82 500 plant per hectare. Spike number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Peak value of spokes number was plant per hectare. Grains per spike and 1000-grain weight of maize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Peak value of grains per spike and 1000-grain weight was 60 000 plant per hectare. There fore,in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Huang-Huai region,suitable density of Delinong 318 was 82 500 plant per hectare.
Key words maize;Delinong 318;density;yield;yield component
玉米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糧、經、飼兼用作物,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品種與栽培措施是玉米奪取高產的兩大關鍵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玉米新品種層出不窮,為玉米產量的提高貢獻了力量。德利農318是由山東省德州市德農種子有限公司選育的高產夏玉米新品種,其父本S1178選自178變異株,母本318選自國外雜交種。于2015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魯農審2015016號。新品種需與之相匹配的栽培措施才能最終挖掘出新品種的產量潛力。其中合適的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3]。為此,2015年和2016年在德州市采用玉米新品種德利農318為試驗材料,進行了玉米的種植密度試驗,以期為玉米高產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地力情況為有機質1.21%、全氮0.14%、堿解氮87 mg/kg、有效磷24 mg/kg、速效鉀98 mg/kg。供試玉米品種為德利農318。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種植密度,分別為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40.02 m2(6.0 m×6.67 m)。按照高產田措施進行施肥及其他管理,于6月12日播種。
1.3 試驗實施
人工開溝按設計密度人工點播,播后鎮壓。按種植計劃書的區劃插上區號牌,按每區行號分發種子袋。播種時力求均勻。出苗后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必要時進行移栽。調查指標為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產量。
1.4 數據處理
數據用Excel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采用DPS數據分析程序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德利農318產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種植密度增加,德利農318產量先升高后降低,產量的最大值出現在82 500株/hm2種植密度水平。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德利農318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種植密度增加,德利農318穗數升高,穗數的最大值出現在90 000株/hm2種植密度水平。
由圖3可知,隨種植密度增加,德利農318穗粒數降低,穗粒數的最大值出現在60 000株/hm2種植密度水平。
由圖4可知,隨種植密度增加,德利農318千粒重降低,千粒重的最大值出現在60 000株/hm2種植密度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適宜的種植密度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保證[4-5]。而新品種與種植密度的相互適應是新品種發揮產量潛力的保證。本試驗中,德利農318玉米品種產量隨種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穗數隨種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粒數隨種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千粒重隨種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產量三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了最終的玉米產量[6]。本試驗結果表明,在黃淮海現有的生態條件下,玉米新品種德利農318適宜的種植密度為82 500株/hm2。
4 參考文獻
[1] 馮艷春,李萬良,鄭金玉,等.密度對玉米產量及商品品質的影響研究[J].玉米科學,2007,15(6):79-81.
[2] 陳傳永,侯玉虹,孫銳,等.密植對不同玉米品種產量性能的影響及其耐密性分析[J].作物學報,2010,36(7):1153-1160.
[3] 關義新,馬興林,凌碧瑩.種植密度與施氮水平對高淀粉玉米鄭單l8淀粉含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4,12(增刊1):101-103.
[4] 郭玉秋,董樹亭,王空軍.玉米不同穗型品種產量、產量構成及源庫關系的群體調節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2,17(增刊1):193-198.
[5] 戴明宏,趙久然,楊國航,等.不同生態區和不同品種玉米的源庫關系及碳氮代謝[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8):1585-1595.
[6] 高學曾,王忠孝,許金芳,等.玉米穗粒數和千粒重與產量的關系[J].山東農業科學,198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