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明 陳燕 孫牧瀟 李少泊 常彩霞 劉書明


【摘要】2012年榆中縣首次出現村鎮銀行,村鎮銀行的成立對于增加資金供給,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調查榆中縣村鎮銀行的發展現狀及相關問題,掌握其現狀,發現其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村鎮銀行 發展現狀 對策
一、前言
村鎮銀行是指為當地農民或企業工廠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機構。村鎮銀行是2005年后在中國建立起來的一種金融組織形式,旨在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此后,村鎮銀行在全國各地興起,甘肅省首家村鎮銀行出現于2007年,而在2012年12月29日榆中縣村鎮銀行掛牌開業。榆中縣村鎮銀行有利于支持榆中縣地方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榆中縣農民增收和農業增產起到積極地作用,并有力地支持榆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但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信息社會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移動支付、線上融資等日益普及,村鎮銀行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嚴重影響村鎮銀行的發展,使得村鎮銀行的原始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存在行為與目的不匹配的現象。
二、村鎮銀行發展問題
對榆中縣村鎮銀行發展現狀的調查主要以榆中縣的個體工商戶、農民、銀行工作人員為主要調查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與問卷調查的方法對98人進行關于村鎮銀行發展現狀的調查。
(一)銀行信譽度不高,難以取得客戶信任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對于榆中縣的人們來說,相信商業銀行的人最多,占比達到44%;其次是相信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的人數比較多,占比41%;接下來是相信村鎮銀行的人數,占比僅僅為10%,剩余5%的人相信其他銀行。顯然,選擇相信“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的人數市占絕大多數的,大多數人還是對村鎮銀行持有一定懷疑態度。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也突飛猛進,而且基于銀行業知識在大眾范圍的普及和電子貨幣時代的來臨,大多數人更是樂于選擇商業銀行。加之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是由國家投資建立,在多數人心中可靠性較高,所以大多數人更愿意選擇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村鎮銀行初步發展,市場比較小,受到來自同行業競爭單位的影響;二是村鎮銀行尚未普及開來,只是局限于一隅;三是發展中信譽度問題和銀行內部服務和結構不適合等。
同樣,客戶的信任是銀行發展重要因素。由表1可以看出,人們在對于自己“存款銀行”選擇上與其是極其一致。人們選擇高信譽支持的“國有五大行”辦理存款業務占比最高達39.4%。相對而言,人們選擇在新生的“村鎮銀行”辦理存款及其他業務的比例為7.1%,人們寧愿更多的去城市選擇同樣新興的“城市商業銀行”辦理存款業務,也不太傾向于對“村鎮銀行”的選擇,其占比高于村鎮銀行。總之,人們對于存款的選擇,無非注重的就是信譽度,其次才是服務等,而對于村鎮銀行的發展,重大的壓力也就是信譽度問題,只有信譽度有顯著提高并為大眾所承認,人們才會考慮存款選擇。
(二)村鎮銀行數量偏少,業務量較少
在調查中發現,甘肅省自2007年建立以來,發展至今共有18家村鎮銀行,榆中縣只有1家,再加一處自助取款機網點,以上不能滿足人們對于資金管理的需求,導致多數人選擇網點較多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還發現,在村鎮銀行業務范圍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中、長期貸款,辦理國內結算,從事同業拆借、銀行卡業務,代理發行、兌換、承銷政府債券,代理收付款項及保險業務和銀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雖然看起來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廣泛,但是相對于商業銀行,村鎮銀行還是有所欠缺和不足。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和信用卡業務等是村鎮銀行所沒有的,這造成了村鎮銀行在與其他銀行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村鎮銀行網點偏少,加之業務量較少,使得人們在選擇時更愿意選擇其他銀行,到村鎮銀行辦理業務的人數越來也少,銀行收入逐漸下降,銀行網點的發展越來越艱難,使網點越來越少,從而導致村鎮銀行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發展受到嚴重限制。
(三)市場定位失準
“村鎮銀行是為‘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重點是東北、西北和海南省以及其他省區較貧困縣域和縣以下地區,但是從各地村鎮銀行的運營情況來看國內的村鎮銀行部分集中在經濟相對較發達的縣域,這些縣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經濟和金融環境,能夠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就業機會,打工、貿易成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一部分貸款人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已經市民化的農村人口。”1通過調查發現,榆中縣的村鎮銀行也不例外。榆中縣位于省會城市蘭州市經濟圈內,其地理位具有明顯的優勢,交通便利,經濟相對發達,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榆中縣較甘肅省其他縣區來說具有較好的經濟和金融環境,而相對于更需要村鎮銀行提供服務的縣區卻沒有村鎮銀行,再者,村鎮銀行目前的貸存款及其相關業務主要針對群體是城鎮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關注于農村、農民的方面很少,所以村鎮銀行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其服務“三農”作用,與最初的建設目的有落差,存在較嚴重的市場定位失準,沒有明顯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發展。
(四)宣傳力度不夠
通過調查過程當中發放問卷發現,有很多人都沒有聽過村鎮銀行的存在,或者聽過村鎮銀行,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人們對村鎮銀行的不了解使得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宣傳力度不夠,導致選擇村鎮銀行的客戶減少,客戶的減少使得村鎮銀行的業務量減少,業務量的減少使得村鎮銀行的績效降低,績效不良使得村鎮銀行發展更加緩慢,發展緩慢使得村鎮銀行在同類銀行競爭中缺乏動力,發展緩慢使得其在發揮服務“三農”的作用上顯得力不從心。
(五)風險管控機制不足
“由于甘肅省村鎮銀行的部門設置不夠科學合理,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審計、稽核只能不夠完善,使得村鎮銀行對于內部風險監督、控制的力度不足,發現風險的能力有限”2,的確,村鎮銀行的風險管控機制存在漏洞,使得村鎮銀行所面對的風險更大,風險發生的概率的增加使得民眾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度持續降低。風險的發生不僅是損失村鎮銀行自身的利益,也損害的是民眾的財產,使社會的財富處于一個不穩定的金融環境中。
三、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問題對策
(一)提高銀行信譽度
針對村鎮銀行所面臨的銀行信譽度低,客戶不信任等問題,村鎮銀行應該首先從銀行內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善。建立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以高標準要求銀行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將銀行的正面信息傳達給客戶,為村鎮銀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取得社會的認可;嚴密保護客戶資料,做到客戶一對一服務,做好長期服務的準備,不得外泄客戶資料和隱私,并且在服務層次上只有提供長期的服務才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任何的服務的缺失和斷層都可能導致客戶利益的損失,從而造成銀行信譽度的下降。
(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銀行網點
村鎮銀行基礎設施的不足使得銀行的規模一直處于低下水平,這是村鎮銀行的“硬”傷。服務區域的廣闊與服務設施的不匹配使得人們在選擇銀行服務的時候更偏向選擇服務較近、服務種類更多的銀行服務。村鎮銀行的基礎設施薄弱,銀行網點少是村鎮銀行發展的瓶頸。所以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合理布局銀行網點,增設銀行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大村鎮銀行服務體系。
(三)加大宣傳力度,吸收更多資金
村鎮銀行在發展速度上如此緩慢,很大原因在于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村鎮銀行的存在。所以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宣傳工作的開展,首先利用村鎮銀行的優勢,著力宣傳村鎮銀行在服務區域內所取得的成就,讓更多的人對村鎮銀行有更深入的,正面化的認識;其次通過各種優惠活動和娛樂性活動,推廣村鎮銀行的金融產品,吸收更多的儲戶,讓更多的人知道村鎮銀行的存在,讓村鎮銀行真正在服務范圍內活躍起來。
(四)合理、精準定位市場
村鎮銀行的發展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金融發展不足的金融結構和金融深化問題,因此,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將市場定位為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從村鎮銀行的發展來看,村鎮銀行在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要偏向于“三農”問題。這需要村鎮銀行增加對農村的貸款,扶持位于村鎮的小微企業的發展,幫助農村個體戶和村鎮小微企業進行融資,對農村和小微企業進行投資,占領農村市場,引導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這才是村鎮銀行的真正目的、真正的市場。所以村鎮銀行要合理定位市場,不僅要合理,還要精準。
(五)加強風險管控
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應盡快完善銀行組織體系和職能部門結構,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銀行業務的開展,建立各項指標來檢測風險,提高審計和稽核能力,加強村鎮銀行自身內部的監督和控制;在加強內部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從外部減少風險。村鎮銀行應加快建設村鎮征信系統,用信息管理系統做好信用登記工作,建立一套客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及時發現風險,防止外部風險對村鎮銀行危害。只有完善組織體系和職能部門結構,加強內部監控,加之建設和完善信用征集系統,杜絕外部風險,才能緩解村鎮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從而促進村鎮銀行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村鎮銀行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對支持“三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在甘肅省榆中縣的調查基礎上總結了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針對村鎮銀行信譽過低,難以取得客戶信任;村鎮銀行數量偏少,業務量較少;市場定位失準;宣傳力度不夠;風險管控機制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提高村鎮銀行信譽度,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銀行網點,加大宣傳力度,吸收更多資金,合理、精準定位市場,加強風險管控等可行性對策,有助于增強人們對村鎮銀行的認識,有助于村鎮銀行更好地發展。但是研究過程中仍有不足,對村鎮銀行的調查并不全面:以榆中縣為例,調查人數較少,代表性不強等不足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善。村鎮銀行的發展前景廣闊,其研究領域無限廣闊,需要相關學者進一步的關注與研究。
注釋
{1}耿夢媛,我國村鎮銀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F],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6):12。
{2}戴銀,我國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以甘肅省為例[F],金融視線,2014:199。
參考文獻
[1]耿夢媛.我國村鎮銀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6):12.
[2]戴銀.我國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以甘肅省為例[J].金融視線,2014:199.
[3]許曉永,王佳瑞.甘肅省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第16卷第10期),2017:28.
[4]楊林娟,柴洪.甘肅省村鎮銀行調查分析——以西峰瑞信村鎮銀行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2(2):228.
[5]沈高峰,張吉光.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金融研究,2010(5):15.
[6]謝金樓,萬解秋.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財政金融(現代經濟探索),2010(10):70.
基金項目:甘肅農業大學2017年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項目論文(項目編號:20171415)。
作者簡介:段旭明(1993-),男,漢族,甘肅涇川人,在讀于甘肅農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陳燕(1998-),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在讀于甘肅農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孫牧瀟(1995-),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在讀于甘肅農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李少泊(1995-),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在讀于甘肅農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常彩霞(1996-),女,土族,甘肅武威人,在讀于甘肅農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指導教師:劉書明(1977-),男,漢族,甘肅禮縣人,任職于甘肅農業大學,研究方向: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