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在社會中的應用和影響范圍在逐漸擴大,針對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成果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關注,對經濟責任審計所能帶來的成效也越來越重視。經濟責任審計,是對每個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的各項決策、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個人的經濟責任情況以及企業的資產狀況等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整體的評估與檢查過程,對領導工作期間的業績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并站在客觀的角度對其崗位職責的履行情況進行評估,對領導工作能力進行整體評定,是組織內進行人事任免、考核和任用等各項措施的重要參考。本文主要是從風險導向審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風險導向 經濟責任 應用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在制度和賬目分項審計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是以目標單位在運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基本導向的,對于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來自于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各項因素進行整合評估,以此為依據確定審計的重點和方向。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將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用其中,可以降低審計過程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審計,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一、經濟責任審計中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一)適應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需求
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受托經營責任的履行,必然要求加強其經濟責任審計的力度和質量。通過被審計人的受托責任,直接影響其績效和晉升機會等,因此,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運營風險導向審計的程序和方法,往往能起到積極的效果。借助風險的表現的案例,找出審計的重點專案與重點領域,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減少審計風險的發生,揭示風險導向審計對經責審計的意義。
(二)可以有效的控制審計風險
在制度審計模式中,很多時候關注的重點都是內部控制系統,對于組織中其他的風險因素很容易就忽略了,審計中的風險性還是很大的。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要求審計人員首先要對審計的對象、運行的內部、外部環境有整體的了解,將這些要素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審計相聯系,將重點的審計資源放在風險較高的領域,可以在審計過程中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運用的條件
(一)完善法律環境、建立完整的審計規范體系
通過審計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將風險導向審計以法律的形式融入到審計工作中,將審計程序細化,質量控制和管理方式具體化,規范各項管理和控制制度,將被審計對象的各項審計內容、要去進行量化評價,為審計工作人員提供一個可參考的依據,提高審計工作的規范性。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制度,首先可以保障審計人員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可以對審計人員本身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二)增強審計人員的審計能力
將風險導向審計貫穿到審計工作中,首先審計人員本身要具備高度的風險意識,要明白將風險控制貫穿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對待每一個環節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加強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這是把一個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甚至消泯的進程管理。管理措施包含了對風險的認識和風險后果、影響范圍的評估過程、應對風險的防范措施和措施實施之后的效果評價。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系列優先處理,允許最大損失和最有可能的事件首先處理,而相對較低的風險被推遲。從實踐應用過程來看,很難對風險進行優化控制,在控制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各類突發事件,所以需要對時機和風險有準確的判斷與權衡[1]。
三、風險導向審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特點
(一)審計工作者可以從宏觀上掌握審計的重點
應用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之后,可以改變以往監管和審計工作的時間舜玉,可以和組織的業務開展同時進行,甚至可以超前預測,可以避免傳統的審計過程中抽樣檢測的狀況,避免審計風險的發生。根據目標對象經營活動的特點和主要方向,找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各類風險,確定審計的范圍,并以組織的風險為研究重點,深入分析管理者的經營策略、決策、資金配比等方面的行為。對這些要素的評定結果可以決定審計的重點范圍,將更多的審計資源安排在這些風險的內容上,可以極大的提高審計工作的有效性。
(二)識別企業管理中薄弱的控制環節
近年來,隨著各類現代化管理制度的提出,很多國有事業單位和組織都逐漸建立起了內部風險管理制度,也就是在項目和業務開展前期針對風險識別建立起科學的流程,在項目進展過程中實現對風險的有效識別,這個風險包含了外部市場和企業內部資產、人員的,分析得出風險的優先級,進而對風險控制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控制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雖然建立風險管理制度的企業在大多數,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很多都走了楊樣,或者不到位、或者監督制度缺失,到了很多部門這些制度都沒有部門的“一把手”說的話有用,所以,審計人員在進入到審計單位支出,首先要通過內部調查,對審計對象的內部風險管理情況進行摸底,為了確保摸底信息的準確性,工作人員可以采取匿名問卷調查和秘密訪談的形式,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找出企業管理上的風險控制弱點,并將這個審查的重點體現在經濟責任審計材料中。
(三)拓展審計領域
以風險導向為主要方向的審計工作,審計內容會涉及到企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涉及到企業發展的決策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在多數企業目前的內部控制體系中,對于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的重要決策、重大風險等都設置了相應的處理流程,對每個人的責任、義務范圍也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在責任審計中,利用風險導向對企業各項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評估,可以有效的看出企業的內部制度是不是有效,提高審計工作的深度,可以更全面的找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薄弱地方[2]。
四、風險導向審計主要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
(一)分析對象
審計人員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之前,需要對被審計對象的整體情況有完整、細致的了解,包含了企業的發展情況、經營業務情況、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企業發展的目標、體系建設、制度的執行情況、被審計人員的職業履歷情況、企業的風向狀況、以及內部人員對風險的認識等等。在了解和掌握了這些具體的信息之后,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出企業組織架構、管理決策、人員配置、業務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初步分析出可能存在風險的領域,提高審計工作的有效性,規避風險[3]。
(二)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按照我國會計審計準則中1101號的規定:“企業在進行以戰略目標為發展目標的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面對來自于戰略和經營上的風向,審計人員在審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可能會對財務報表造成影響的各類風險因素。”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對經營風險的評估主要包含了企業戰略目標的風險和經營過程的風險,戰略上的風險主要是來自于外部的市場環境,經營過程的風險主要是來自企業內部。重大錯報風險不僅包含了財務報告風險,也包含了經營風險,所以審計人員不僅要關注企業目前的財務情況,對于企業的經營和戰略風險也要同樣加強分析。
(三)領導干部的舞弊風險
從近年來大多數企業的審計結果來看,企業所發生的多數舞弊、貪污的事件都是由于領導層的舞弊行為,多數領導的權力都是凌駕在內部控制制度之上的,這個局面也是審計工作中的難點,也較容易發生審計風險。在一個機構組織復雜的企業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可以徇私和濫用職權的機會,審計人員在針對這個方向的審查應該將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關鍵性的崗位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審查[4]。
五、結語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融入風險導向審計是今后審計的必然趨勢,這種審計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審計過程,可以避免審計過程的風險,提高效率。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可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有效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核查和監督,進一步明確審計的重點內容,提高審計工作的深入和范圍。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對于被審計對象所出現的問題和弊端要及時指出,加強對被審計對象基本情況的分析,找出重大風險的領域,加強對重點崗位和個人的審計,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有效性,識別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為企業今后的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黃秀蓮.淺談風險導向審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應用[J].財會學習,2016(20):135-136.
[2]白琳.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電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中的應用探討[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7(6):55-57.
[3]王華.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的應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7):64-66.
[4]王松超.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探討[J].商業文化月刊,2015(15):89-90.
作者簡介:楊自勇(1982-),男,云南石林人,漢族,會計師,主要從事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