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東
摘要目的:探討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方法:收治腦梗死患者5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研究組采用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減小程度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在腦梗死治療中能明顯減小頸動脈斑塊內膜厚度與斑塊面積,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腦梗死;粥樣斑塊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患病后5C%~70%患者會出現失語、偏癱等后遺癥,病情嚴重者甚至會死亡。頸動脈斑塊和缺血性卒中緊密相關,斑塊變大使頸動脈狹窄致顱內低灌注和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引發栓塞。腦梗死患者若病情控制得當,可很好地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問題,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臨床在腦梗死研究上的不斷深入,發現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受到醫務工作者認可。本研究將藥物使用方法與用藥結果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3月收治腦梗死患者56例,按照簡單數字單雙號順序分作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8例)。研究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51~73歲,平均(663±0.7)歲。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52~71歲,平均(66.2±0.9)歲。所有患者均經CT、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均滿足《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相關診斷標準,均伴有視力模糊、四肢麻木(乏力、沉重)、眩暈等癥狀,肝腎功能均良好,意識清醒,可按時服藥。排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帕金森、腦出血、糖尿病與腫瘤、心肌梗死等患者,阿司匹林與他汀類藥物過敏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規行控制顱內水腫、降壓與營養腦神經等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100 mg/次,1次/d,晚間服用。研究組除用阿司匹林(用法同對照組)外,同時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阿托伐他汀,20 mg/片,晚間服用,持續用藥6個月,期間每3個月檢查1次血脂、肝功能。
觀察指標:將兩組患者各自用藥治療6個月后的頸動脈斑塊面積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與治療前進行對比,并采用頸動脈彩超檢查監測,儀器為PHILIPS HDl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10 MHz。頸動脈斑塊超聲檢查均由專業檢測人員進行。而頸動脈斑塊即頸動脈內膜和中層厚度之差超過2mm,斑塊表現為局部隆起,并呈向血管的腔內突出癥狀。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用藥前、用藥6個月后疾病恢復情況對比:兩組用藥治療6個月后頸動脈斑塊面積、IMT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減小,但研究組用藥后的頸動脈斑塊面積、IMT減小程度更明顯,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研究組用藥后2例發生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4%。對照組用藥后發生1例腦出血,2例急性腦梗死,5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8,P<0.05)。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屬于炎性反應過程,而炎性反應標志因子hs-CRP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初期直至斑塊表層破裂與繼發性血栓形成期,均展現了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內皮損傷,內皮下膠原組織充分暴露,血小板朝內皮下黏附,促血小板活化。不穩定性斑塊比穩定性斑塊具備更高的血小板活化狀態,促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為發生缺血性卒中的關鍵原因,其中最常見的缺血性腦卒中為腦梗死。特別是急性期腦梗死,由于腦損傷和腦水腫嚴重,因而死亡率相當高,而急性期的積極治療對疾病預后非常重要。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他汀類藥物屬于新型調脂藥物,可對膽固醇的形成發揮抑制作用,減少其合成量,還能有效預防腦卒中。同時,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可減少患者斑塊數量與面積,使斑塊厚度變薄。另有資料顯示,他汀類藥物還可抑制斑塊形成,促不穩定型斑塊盡快消退,避免腦部動脈栓塞復發,并抑制膽固醇的形成,保持患者體內總膽固醇指標水平更穩定。此外,他汀類藥物還有明顯的抗氧化功能,降低動脈壁炎性癥狀發生率,促進腦部組織微循環與細胞代謝功能恢復。他汀類藥物應用于腦梗死治療的藥物機制關鍵是能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與泡沫細胞,發揮抑制泡沫細胞、平滑肌細胞與炎性細胞中相關蛋白酶的分泌的功能,還可使粥樣硬化斑塊更穩定,降低斑塊破裂風險。
本研究中的阿司匹林也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能預防血栓形成,不過該藥物存有抵抗現象,易引發腦血管等意外,所以該藥物在臨床的單獨應用受限制。
將阿司匹林與他汀類藥物聯合應用于腦梗死的治療中可很好地改善四肢麻木、眩暈、視力模糊等癥狀,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降低IMT,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發揮了相輔相成、優勢互補之效,更利于患者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