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豐
摘 要:近年來新媒體迅速發展,給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分析新媒體時代對多校區高校黨建的意義入手,闡述了新媒體時代對多校區高校黨建的挑戰,提出了新媒體時代下多校區高校黨建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多校區;高校黨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50-02
當前,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不斷擴招,許多高校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新校區,實行多校區管理。不同校區之間有一定距離甚至處于不同的兩個城市,必然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諸多不便。近年來新媒體迅速發展,給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對多校區高校黨建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不斷滲透進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國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信息資源接收的便利條件,利于高校學生進行信息資源共享,也可以為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提供條件,對于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新媒體具備交互性、自由性的特征。傳統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的工作主體和工作對象之間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而新媒體可以讓工作主體和工作對象在一個虛擬空間長時間進行平等、自由交流。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可以運用新媒體交互性、自由性的特征,能夠同時在多個校區開展宣傳、教育、學習、交流等活動;多個校區之間的黨員與黨員、黨員與組織、黨員與群眾,可以通過QQ、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等渠道在線交流溝通。
2.新媒體具備開放性、即時性的特征。由于新媒體的運用都是以開放性為特征的,高校學生可隨時從網絡中了解到許多新的事物,通過計算機、手機進行即時交流,從而實現了信息的即時傳播。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利用新媒體快速便捷的信息傳播技術,打造一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這樣可增強黨建工作的及時性和感染力。
3.新媒體具備生動性、直觀性的特征。傳統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只是依靠語言和文字來開展,為改變傳統黨建教育內容單調的現狀,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利用新媒體的這個特征,通過圖片、聲音、動漫、影像等手段,變抽象為具體、使枯燥單調的說教變為形象生動,提供多元化素材,創建輕松愉悅的教育環境。
4.新媒體具備豐富性、實用性特征。新媒體的這個特征有利于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業務操作便捷化、業務工作流程化、工作交流實時化、信息資源共享化等。一方面使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創新,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降低了運行成本。
二、新媒體時代對多校區高校黨建的挑戰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多校區高校學生信息接收提供便利條件、促使學生快速實現信息共享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黨建工作者占有信息、使用信息的優勢,給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
1.新媒體給多校區高校學生的思想監管帶來更大難度。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即時性、快速性等特點,并且信息內容不容易受到監管。新媒體時代下,各種信息隨時可以發布,高校學生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獲取信息,并隨時隨地暢通交流。各種信息中必然會有一些宣傳西方腐朽思想、落后觀念、不良價值觀的東西。比如,西方的文化霸權會借助互聯網廣泛傳播,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削弱。由于高校學生社會閱歷較淺、有好奇心、辨別能力不強,所以,這些不科學、不健康的信息會潛移默化影響到高校學生的心理、思想,使他們心理失衡、思想困惑、理想信念淡化。這些都會給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帶來難度。高校學生年輕易沖動,如果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對各種信息傳播不能及時監控,對學生的思想不能正確引導,學生就可能一時的沖動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2.新媒體對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的內容提出更多需要。傳統的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方式是以教師教學、傳授為主的,而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構建出一個個開放的信息平臺,通過手機新聞、數字報紙、社交論壇等信息平臺,隨時發布信息,無論高校學生身處何處,只要有互聯網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新媒體這種豐富性、廣泛性、即時性的特征,極大地削弱了傳統黨建工作教師的主導地位,使黨建教育內容跟不上高校學生的思想需要。因為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每時每刻都可以接收到外界的各種資訊信息,他們對于許多社會、學校的問題都能夠有自己的見解,思想上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而傳統的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很多還是以前的教材,內容比較陳舊、缺乏時代感,不利于調動高校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新媒體對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的內容提出更多需要,這樣才能激發、調動高校學生對黨建事業的崇敬感、參與性。
3.新媒體對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隊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隊伍的整體工作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黨建教育工作的成敗。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隊伍責任重大,承擔著培養、塑造高校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任務。新媒體時代下,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隊伍面臨兩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第一,高校黨建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要推廣、運用新媒體技術,黨建教育工作者就要進行自身改革。事實上,一部分黨建教育工作者還是照本宣科,教育方式傳統,導致多校區高校黨建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應該的效果。第二,高校黨建教育工作者沒有專業的新媒體技術支撐。一方面,有些高校黨建教育工作者年齡偏大,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意識不強,導致高校黨建教育中新媒體技術的含量不高,黨建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有些高校黨建教育工作者多為輔導員,由于輔導員日常各種工作事務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對整合黨建工作資源也不充分,導致高校黨建教育內容陳舊。
三、新媒體時代下多校區高校黨建的策略
1.利用新媒體,不斷加強多校區高校黨建的信息監管。雖然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傳播范圍很廣,但也并非毫無抵擋的,要想減少不科學、不健康、不真實的信息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就要利用新媒體,不斷加強多校區高校黨建的信息監管。第一,各個校區的高校黨建教育工作部門要建立相關機制,能夠快速、有效地監督校園內各種信息的傳播,及時發現并阻擋不科學、不健康、不真實的信息。同時還要利用好新媒體,積極傳播科學的、健康的、正能量的信息,讓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各個校區的高校文化建設。第二,通過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各個校區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法治意識、自律意識,提高各個校區學生的辨別能力,讓學生們能利用好新媒體,保護好自己。發揮好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積極的一面,實現多校區高校利用新媒體信息傳播技術開展黨建工作。
2.利用新媒體,不斷豐富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的內容形式。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和愛國主義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新媒體技術可以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動態,讓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的內容更豐富、更有實效性,使高校學生全面認識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堅定愛國主義思想。第—,各個校區要完善新媒體設備,實現在學校公共場所通過圖片、視頻、廣播等方式開展高校黨建教育。比如可以通過“微黨課”這種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教育形式來開展。“微黨課”是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黨課模式。“微黨課”的內容貼近社會生活實際、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拉近了教育者和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主動適應大學生的思想要求,可行性強,在宣傳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第二,各個校區黨建部門可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便加強黨建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及時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對于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能夠及時地溝通從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這種溝通活動,讓學生能夠明辨真假、抵制錯誤思想、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各校區黨建部門可以申請在學校網站上、學校微信公眾號上設立專門的黨建教育欄目。利用好這個欄目不斷宣傳國家、地區和學校的黨建新聞,利用好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加大宣傳黨建理論知識,使多校區高校黨建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利用新媒體,不斷提升多校區高校黨建隊伍的能力素養。當前新媒體技術越來越滲透到高校學生學習、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利用新媒體,不斷提升多校區高校黨建隊伍的素養,才能主動搶占這塊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第一,各個校區要加強黨建教育工作者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學習型的政黨,打造一支新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黨建教育隊伍是高校黨建工作發展的關鍵。各校區要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安排黨建教育工作者進行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的培訓,提升他們信息化管理能力。建立一支具備專業信息處理技術、分工合理、人員充足的多校區高校黨建隊伍,把大量科學的、正能量的信息傳播給學生。第二,各個校區要加強黨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黨性素養。這支隊伍一定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優良的馬克思主義修養,以及扎實的黨建理論。只有具備這樣的黨性素養,黨建教育工作者在直接面對學生時,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不斷提升多校區高校黨建隊伍的能力素養,就是要打造一支質量優秀的兼具計算機網絡能力和黨建工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趙揚.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143-145.
[2]李雪斌.多校區黨建工作新視角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