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潘振 師小達
摘 要: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研究,首先應從對其含義的正確理解入手。通過分析整理近年來吉林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統計數據,筆者嘗試通過三個層次九項指標構建高校畢業生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闡述,提出建議如下:協調“質”與“量”的共同發展;國家增強政策力度,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專業設置緊扣市場生活,加強大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高校開設相關教育平臺,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206-03
在當前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就業質量問題可謂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大部分人只關注“就業率”與“失業率”,就業質量則被部分人視為考察高校畢業生工作優劣程度的一種指標而被忽視。針對就業問題追其根源,即社會需求與高校畢業生本身之間的矛盾,故在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就業質量問題不容忽視。
一、就業質量的內涵與研究現狀
(一)就業質量的內涵
對于就業質量內涵的界定國內學者各執己見。基于不同視角、維度、性質等對就業質量的詮釋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是衡量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關鍵,從宏觀上來看,就業質量是勞動者與崗位間的需求關系特性,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關的綜合性概念。即社會因素對就業狀況的評價與影響,如國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企業需求、學校培養方式等。從微觀上來看,是指勞動者即高校畢業生本人對工作情況綜合要素的反映與評價。如薪資待遇、畢業生職業認同程度、就業前景以及就業的自我效能感等。
(二)就業質量內涵的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就業質量問題的研究大部分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闡釋,如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報酬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關鍵,而幸福經濟學理論則更關注勞動者的體驗以及主觀能動性,認為收入只是作為衡量的基礎,但不是絕對的,還包括勞動者的社會就業保障、職業理念等。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首次提出的“體面的勞動”,讓人們對就業質量又有了新的認識。歐洲的一些研究者則將就業質量與社會收益相關聯,將就業質量與工作質量的關系進行區分,并從社會、團體、個人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國內對于就業質量的研究比較認同劉素華總結提煉的概念,認為就業質量是就業過程中生產資料以及獲得的薪資等具體情況的優劣程度的綜合反映。查閱相關文獻總結分析可發現,國內學者對于就業質量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對于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就業觀、就業能力等)、就業質量問題以及對策的研究、就業質量評價(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就業質量評價標準等),從而得出當前我國就業質量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與對策。
二、吉林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查閱吉林大學就業質量報告以及線下調研總結整理出圖表數據,并在相關專家討論建議之下概括出影響吉林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所示,可以直觀地看出近三年來吉林大學本科學生由于高校擴招政策的影響,使得本科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吉林大學畢業生的總就業率不低于91%,2014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相比較而言是最低的一年,2015—2016年的本科生就業率呈現回升狀態,并且2015以及2016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要高于研究生畢業的就業率。同時近三年來本科生選擇升學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一)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的主體即為高校畢業生,體現在對就業質量上的影響即為個人能力與在校成績,根據調查超過95%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認為個人能力是影響其就業的關鍵因素,同時學歷與學習成績息息相關。高校畢業生的學歷是進入企業的“敲門磚”,這也是吉大以及全國高校中本科畢業選擇升學的畢業生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高校畢業生對就業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就業觀作為影響其就業的主觀內在因素也應被考慮在內。自我效能感較高的畢業生往往敢于挑戰各類工作,不受專業的局限,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外在因素,主要表現為國家政策、所在學校、市場需求以及家庭因素等,具有不可選擇性的特征。國家政策是關乎社會總體發展的大計,對就業質量具有基礎性的影響。將家庭因素考慮到影響就業結構的外在因素之一是因為家長及親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在高校中也不乏通過家長及親屬勸導而選擇升學或考公務員的高校畢業生,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家庭因素列入考察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之一。
三、高校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體系不單涵蓋范圍廣,更應該具有科學的體系,密切掌握市場需求及資源配置與就業質量的關系。確保評價指標具有可行性和可信度。綜合相關優秀理論結果,筆者嘗試通過個九個指標三個層面來評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一)社會層面分析
1.就業率
談到就業問題,“就業率”就不能避之不談,高等教育已經呈現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高校的擴招以及相互之間的競爭,使得許多高校的就業率可能存在“注水”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簡而言之是反映整個年段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數量情況。就業率作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可或缺的評價指標之一,具有直觀性的特征。
2.就業結構
本文所提及的就業結構主要是就業區域以及職業分布問題,當前社會仍存在資源分配不均勻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導致人才分布不均,就業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決定職業薪資、職業發展前景等多種因素,是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業結構作為社會層面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之一,跟國家政策具有緊密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導向性特征。
3.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高校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在就業質量指標體系中不容忽視。人身健康作為工作就業的前提條件,社會保障能為這個前提條件保駕護航,只有勞動者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才能為公司發揮其個人價值,從而為公司創造利益。故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基礎性特征。
(二)職業本身分析
1.薪水情況
大部分畢業生以及社會人員評價就業質量的優劣程度第一想到的就是薪資待遇,就業期間的薪水可以分為“試用期的薪水”以及“正式入職的薪水”,高校畢業生的“試用期薪水”一般多指實習期薪水,“正式入職的薪水”又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年終獎金等等,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薪資水平也不同。
2.工作時間及工作強度
之所以將這點列入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是因為當下企業職員“加班”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工作時間的長短及假期的多少是關乎高校畢業生身心健康及對職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就業質量評價的又一個重要指標。
3.就業前景
當下的高校畢業生大多是心懷夢想的一代人,勇于嘗試與奮斗,故高校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會對其就業前景進行考量,這也是向往北上廣的高校畢業生有增無減的原因之一。就業前景具有一定的預見性。當然,從職業本身層面的三個指標中也涵蓋高校畢業生創業指標。
(三)高校畢業生本身分析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主觀性的活動,主體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則表現為就業效能感,高校畢業生脫離學校進入社會時,很多學生會產生一種迷茫或恐懼心理,當面對就業問題時自我效能感便很重要,自我效能感是高校畢業生認為自身能否勝任某種職業的推測與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以及認可程度,是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之一。
2.職業滿意程度
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充滿期待,一旦就業便會在心理將現實與期待進行比較,這時便產生高校畢業生對當前工作的滿意度,職業滿意度高的高校畢業生其職業帶來的幸福感也較高,工作往往較穩定,反之,則可能會出現頻繁換工作等情況。
3.專業符合度
大學時期的專業是否能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到現實工作實踐中去,應作為考察就業質量評價的重要因素來看待。大學生畢業就業若與其在校學習專業符合可能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查閱相關理論資料也可發現,各指標之間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結的,缺一不可,只有多樣化的指標評價體系才可以對就業結構進行更加全面科學的分析。
四、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存在的問題
1.片面追求數字表象,而忽視“質”的問題
當前許多高校為了營造自身的良好形象,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增加,但實際上就業率作為衡量就業質量的眾多指標中的一個,是具有表象性的,要提高就業質量首先要明確重點是在“質”還是“量”上,這也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頗高卻與實際就業質量不成正比的原因之一。
2.就業結構失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左右著人才的流向,勢必造成就業結構的不平衡,北上廣為首的一線城市以及一些沿海發達城市仍是高校畢業生爭相涌入的地區。雖然國家出臺許多相應政策促進就業結構的合理化發展,但就業結構失衡情況仍然很嚴峻。
3.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實際需求相矛盾
相關資料顯示,許多高校畢業生并未選擇自己所學專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除去高校畢業生的主觀原因,從高校本身的專業設置上分析,便會發現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很大的矛盾,許多專業過于追求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缺少關聯性以及可行性,缺少時代活力。
4.創業動力不足
許多高校在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上予以很高的支持力度,部分高校畢業生本身對創業的熱情比較高,但是往往淺嘗輒止,缺乏持續進行的動力,從而使創業之路以失敗而告終。
(二)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的建議
1.協調“質”與“量”的共同發展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上,對“質”與“量”的把握起到基礎性作用,只有權衡了二者主次關系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目固然重要,但不是絕對的,真正要把握的是“質”的發展,即以就業質量中的“質”為主協調二者的共同增長。
2.國家增強政策力度,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調節就業結構的根本之法是國家政策的扶持,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應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制度層面上的保證,加大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中高層次的崗位以滿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同時高校畢業生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攀比,不一味地追求“體面工作”等。
3.專業設置緊扣市場生活,加強大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高校在對招生專業的設置上應立足于當代生活,與現實生活接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論上的學習高度。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在專業知識與能力上協調發展,在追求學生知識素養的同時更注重其基本技能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國家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高校也可以設置相應的專業實踐課,對高校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培訓,同時增加學生實習實踐的機會,以促進其專業能力的發展。
4.高校開設相關教育平臺,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中創造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開創自主創業教育服務平臺,為高校畢業生遇到創業的困難時及時答疑解惑,同時多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對高校畢業生創業進行獎勵性扶持。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也應提高自身的素養,提高競爭意識,不斷地使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得到提高。
合理、科學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衡量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起到監督、衡量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對就業質量內涵的詮釋,客觀分析吉林大學就業現狀以及影響其就業質量的內外因素,為解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提供一定的幫助,為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就業質量問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蔣成,馬琳.對高校就業報告質量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60-65.
[2]劉素華.就業質量:概念、內容及其對就業數量的影響[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7):29-31.
[3]秦建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7(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