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摘 要:為促進高職思政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發展,提升“概論”課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將閱讀經典引入教學。經典閱讀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應注意:選擇恰當適度的文本;要素細化的精準輔導;重視成果反饋。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經典閱讀;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236-02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思政教育“05方案”中規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兩門課程7個學分組成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其中,“概論”占4個學分,是核心和重點課程。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在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上做了很多有益嘗試。其中,在教學中貫穿經典閱讀特別值得探索與實踐。
一、將經典著作引入“概論”課教學的必要性
(一)解惑釋疑,有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學內容必須有所選擇。每門學科那些廣泛起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則體系以及研究該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一定要讓學生掌握。經典作品本身作為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文獻,其真理性不容質疑,比任何抽繹編撰、以命題和原理羅列為形式的教材更有活力和說服力。重視指導學生閱讀原著,體會文本的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相關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直接與偉人、大師展開思想交流的生動過程,解惑釋疑,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鄧小平說:“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引入經典閱讀環節,克服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能有效地落實課堂民主形式。
(二)切磋琢磨,有利于準確把握課程的本質內涵
當前社會轉型帶來了多種文化思潮,魚龍混雜的信息流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和價值導向。“概論”課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主陣地,卻遭遇一些學生的冷漠對待,對其產生偏見和曲解。通過引入經典閱讀,打通經典與教材之間的源流關系,破除教材關于理論結晶凝固的知識性表述,幫助學生親近原創的、流動的經典,可以加深對課程知識的認知。例如,本課程關于“地位和意義”的學習,知識點應包含重要思想理論觀點、重大歷史現象和事件、重大方針政策和舉措、歷史偉人和社會力量(組織)等四個方面的內涵說明。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重要思想觀點;遵義會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等為重要歷史現象和事件;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為重大方針政策和舉措;領袖、中國共產黨等為歷史偉人和社會力量。這四方面內容,遍布于教材12個章節,伏線千里,但又相互支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主宰思想理論觀點的形成發展、豐富完善和實踐驗證的同時,提煉、總結并衍生歷史任務和現實問題;思想理論觀點身居高位,指導、引領重大方針政策、舉措辦法,體現意志和精神;歷史偉人和社會力量作為思想理論、方針政策、舉措辦法的倡導者、制定者和實踐者,其地位和作用又通過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予以證明。如此重要又貫穿整個教學內容的知識點,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認同、信服,必須堅持閱讀著作和文獻,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入腦入心。
(三)萃取提煉,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和理論修養
“概論”課從本質上講,既要傳授知識,還需培養能力。重視閱讀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契合這個目的。
首先,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閱讀過程中反思、提煉,可以促進精神成長。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系統掌握基本原理,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絕不是機械地背誦詞句片段,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的精髓,掌握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需要通過不受時空局限的反復閱讀,不斷感懷歷史,領會內涵,體悟真諦,完成自我提升的精神過程,并自覺地運用于實踐。
其次,閱讀是吸取理論營養的天然牧場。高職學生一入校就有較清晰的職業定位,一畢業就直接走向職場崗位。這就意味著,大學期間是人生中系統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黃金時期。事實證明,學生并不是不喜歡理論,而是反感讓人不信服的理論。指導學生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本閱讀,直接汲取思想家和革命領袖創設的理論精華,才能慕其人,信其言,效其行。如果說有什么東西可以起到對個人思想產生影響并發揮長效機制的作用,那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當仁不讓。
二、經典閱讀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概論》課(2015版)全書列出的必讀篇目共70篇,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完全進入“概論”課教學,顯然不切實際。鄧小平曾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
(一)選擇恰當適度的文本
高職學生普遍基礎理論較薄弱,知識背景不夠深厚,學習主動性欠缺,硬性安排的話,要么知難而退干脆不讀,要么敷衍了事走走過場,這就背離了布置閱讀的初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作品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途徑。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著作中摘選,如《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集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在這些著作中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標志著某一理論形成和成熟、具有歷史和現實指導意義的、能充分闡釋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解決中國特殊問題的經典篇目。比如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深刻論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次飛躍;鄧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從中國實際出發,總結了改革開放的經驗,提出了新觀點、新思路,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歷史性飛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確立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高到了新境界。
其次,補充必要的馬克思、恩格斯原著。高職學生沒有“原理”課,《共產黨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的篇章,不為學生所了解,更談不上熟悉。在教學中,不可能繞開對它的閱讀來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選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中長期關注中國的狀況,如《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鴉片貿易史》等,把中國問題放在世界歷史大背景和人類解放大目標下加以分析,揭露列強侵華罪行,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熱情支持中國人民正義斗爭,預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通過閱讀,尋找“源頭活水”,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社會歷史背景條件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必然性。教材每章安排2-3篇文獻閱讀,難度適中,效果較好。
(二)要素細化的精準輔導
首先,著力背景,消除“時空差”的壁壘。經典作家們往往既是理論家,也是革命家,其作品與革命軌跡是分不開的。學生只有了解了作家們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在困難中創造壯麗人生的經歷,才能拉近情感距離,激發內心共鳴。
其次,著力內容,消除“玄妙論”的艱澀。在文本中體會內容,整理主線和枝干,領悟主旨和意蘊。如習近平總書記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一文,站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回顧中國人民所經歷的抗爭和奮斗,通過對機遇和挑戰的審視,展望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和前景,有“關鍵一招”的勇氣和“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歷史責任感和堅定信心,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最后,著力歷史地位和意義,消除“空談論”的虛幻。閱讀經典,絕不是點綴教學,或折騰學生,而是突出教育功能。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方法論意義又十分顯著。如“你對于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于某個問題的發言權”“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么,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調查要自己當主席,自己做記錄,假手于人是不行的”等,用接近口語化的樸素的描述詮釋了深刻的道理。學生通過閱讀,置身于著作背景,觸摸文本脈絡,既收獲了“魚”,也收獲到“漁”之法。
(三)重視成果反饋
首先,明確任務,細化要求。在布置閱讀書目時提出具體要求,如:是全部閱讀還是部分閱讀;是紙質書目,還是網絡資源;是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還是課堂討論或制作演示PPT等。有了這些可操作性的具體要求,學生“按圖索驥”,效果較好。
其次,關注反饋,科學考核。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經典是比較艱辛的腦力勞動。經典作品產生條件、典故寓意、中西表述差異、歷史與現實反差等客觀存在,教師要積極引導,按照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收集反饋情況,及時講評,表揚優秀,批評不足,搞好互動交流。將學生閱讀的學習態度和成果綜合評價,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科學。“概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成果傳播的重要實踐者。研讀經典,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原著”領會理論知識,促進學習興趣,提升思想素質。實踐中,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因此,教師自身應樹立閱讀觀念,增加閱讀量,加深閱讀厚度,提升理論素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林懷藝.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若干思考[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4-88.
[4]胡凌艷.高職高專經典文獻學習引導——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06-110.
[5]李艷紅.學習經典著作感受思想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課程教學思考[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7(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