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雄
【摘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是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統一戰線工作的重點內容,在新形勢下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探索、積累了黨內干部監督管理的豐富經驗,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的監督管理,有必要主動借鑒并予以認真吸收應用。通過對比分析黨外代表人士和黨內干部監督管理的基本內涵、重點內容和主要方式,提出了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因應對策。
【關鍵詞】黨外代表人士 黨內干部 監督管理
一、引言
黨外代表人士是指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做出了較大貢獻,并有一定社會影響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黨派代表人士、無黨派代表人士、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和港澳臺海外代表人士。加強黨內干部監督管理,是黨的建設和領導事業發展一大“法寶”,在長期探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對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的監督管理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對比分析了黨外代表人士和黨內干部監督管理的基本內涵、重點內容和主要方式,通過借鑒黨內干部監督管理工作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監督管理的因應對策。
二、黨外代表人士與黨內干部監督管理對比分析
(一)監督管理的基本內涵對比分析
黨內監督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強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筑牢貪污腐敗的防線,凝聚攻堅克難的勇氣,增進“四個自信”,夯實黨的領導、執政能力的干部人才隊伍基礎。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主體是黨委統戰部門、黨委組織部門、政協黨組、黨外代表人士所在單位黨組織、黨外代表人士所屬黨派團體等;客體是黨外代表人士的六支隊伍,尤其是擔任一定級別以上(如縣處級以上)職務、擔任重要崗位負責人的黨外干部等;目的在于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政治表現是否合格、思想狀態是否積極、履職盡責是否到位和是否做到廉潔自律等方面,通過對黨外代表人士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建設一支政治合格、素質優良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
(二)監督管理的重點內容對比分析
監督管理的內容,是指在監督管理的過程中,主體對于客體所實施的行為內容維度。黨內干部監督管理而言,以《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黨內法規為依據,形成了系統的監督體系,在工作實踐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理想信念情況,對黨員干部的監督管理,關鍵就是要圍繞理想信念來實施,即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是否對黨絕對忠誠,是否旗幟鮮明擁護黨中央、堅定不移維護中央權威;二是遵守、執行紀律情況,即黨員干部是否嚴格遵守黨章黨規和法律法規,主動接受紀律約束,并堅持依法執政的情況,尤其是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執行黨和國家有關規定,以及廉潔自律和抓黨風廉政建設情況;三是履職盡責情況,即是否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組織工作部署,能否服務好黨員群眾,密切聯系黨員群眾,關切、維護他們的權益。從黨外代表人士的標準和加強隊伍建設的要求來看,其監督管理重點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治認同和思想認識情況,是否擁護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道路,在理念、理想和行動上是否與黨保持一致,即政治立場是否堅定、政治頭腦是否清醒,思想認識是否積極進??;二是履職盡責情況,即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業績進行監督管理,即在工作實踐中能否立足崗位,積極參政議政,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動作為、奮發有為;三是“代表性”發揮情況,黨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動態的,對“代表性”的監督管理,即監督考察黨外代表人士是否廉潔自律、卓越向上,其社會形象是否被社會各方面認可和接受,是否能團結帶動一批人民群眾。
(三)監督管理的主要方式對比分析
監督管理方式是指監督管理主體在監督管理活動中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黨內干部監督管理的方法途徑包括:一是通過開展“三會一課”,主要是通過召開支部黨員大會和支委會,設立了黨小組的支部還可以定期召開黨小組會,以及上黨課的途徑,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管理和全程監督;二是黨員領導干部過雙重組織生活,即通過參加所在單位的黨支部、黨小組召開的組織生活會,以及黨員領導干部召開的民主生活會,進行民主評議;三是舉行主題黨日活動,確定相對固定的專門時間,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批評與自我批評、政治理論學習等活動;四是開展專題教育,如黨內先后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及當前正在推進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五是以黨員積分制為載體,實施目標考核,強化結果運用。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主要方式則包括:一是政策法規監督管理,中國共產黨在頂層設計上予以部署,在規章制度上予以保障,通過制定實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條例以及法律法規,從選任、履職到離任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實施嚴格監管;二是日常監督管理,通常由黨外代表人士所在工作單位和與其所屬黨派組織來執行,中國共產黨組織實施的監督管理屬于“宏觀監管”和“底線監管”,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常態化日常監管則融入所在單位和所在政黨的常規監管中;三是社會輿論監督管理,黨外代表人士大多是社會公眾人物,其言行舉止常常被媒體的鎂光燈所聚焦,被群眾雪亮的眼睛所察視,社會輿論這種“柔性監督”,是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因應策略
(一)科學分析,深入把握黨外代表人士成長規律
首先,從黨外代表人士的內在屬性來把握,以政治堅定、成就突出為特征,黨外代表人士具有非常鮮明的“代表性”,但是這種“代表性”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恒久不變的,而是在學習、實踐中歷經考驗逐步塑造的,也會在消極墮落中消失,是動態的、暫時的。其次,從黨外代表人士成長的時代背景來把握,與老一輩不同,目前新一輩黨外代表人士沒有經歷戰爭炮火的洗禮,沒有經歷與中國共產黨在危難時刻的生死與共,而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并選拔出來的,他們還缺乏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經歷,缺乏諸多實踐考驗,同時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價值取向多元化。再次,從黨外代表人士的成長路徑來把握,黨外代表人士的成長,需要在個人努力的同時加強組織培養,在專業素養基礎上展現綜合能力,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能力,實現角色轉變。
(二)精準施策,審慎適用監督管理的工作策略
基于對黨外代表人士成長規律的把握,在實施和推進監督管理工作中,要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分類指導,審慎適用工作策略,重點抓好三個“堅持”,突出三個“注重”。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注重溝通協商。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應當遵循黨對干部和人才的頂層設計、決策部署和政策執行,所有工作必須圍繞黨的領導這個核心。二是堅持寬嚴相濟,注重思想建設。黨內干部監督管理的一個“法寶”,就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思想溝通和引導為重點,注重說理,強化共識,通過教育管理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自我約束,引導他們慎獨慎微。要多關心支持黨外代表人士,做好分憂解難和心理疏導工作,暖人心才能得人心。三是堅持管用結合,注重實踐鍛煉。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凝聚人心,從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充實人才隊伍。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崗位的社會實踐平臺,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生態,在“用”中加強“管”,管用結合,相互促進,使他們學其所需、展其所能。
(三)強化責任,系統構建監督管理協同機制
責任明確到位,工作才能落實到位。各級黨委應充分落實監督管理的主體責任,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要主動擔當、勤政有為,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各級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責任述職評議中要加入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的內容。在黨委抓總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協同機制,監督管理的主體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共同擔負起監督管理的職責。統戰部門要履行牽頭協調的職能,建立信息機制及時、準確掌握監督管理對象的綜合情況,協調并督促各有關部門在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工作中“真落實、真推進”;組織部門要主動配合統戰部門,在動議和討論決定黨外干部的任免、調動、交流中征求統戰部門意見,尤其是要從培養、選拔、推薦、使用的全過程把好黨外代表人士的“入口關”;人大、政協和黨外代表人士所屬黨派團體、所在單位要做好黨外代表人士的日常監督管理和考核,推進黨外代表人士年度履職述職評議工作,及時向統戰部門反饋黨外代表人士情況,為黨委、人大、政協等部門提拔或使用黨外代表人士奠定堅實基礎。
(四)注重創新,建立完善監督管理信息機制
在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規模不斷擴大,對黨外代表人士的監督管理要求越來越高,采用傳統的憑主觀管理模式和紙質檔案管理工作模式來應對必然非常吃力。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著力建設和完善黨內干部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如中國共產黨黨員信息管理系統、黨員干部數據庫、干部個人事項報告管理系統等,信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效率和效果上有效強化了黨內干部監督管理工作。推進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信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創新統戰工作方式、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黨外代表人士監督管理工作機制,要以監督管理信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抓手,加強動態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通過信息機制建立,實現黨外代表人士信息全面準確和實時動態的監督管理,需要的是各級黨委強化主導協調,明確各方責任,定期評估檢查,提升工作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參考文獻:
[1]李超.“黨外代表人士”概念辨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2,(05) :16-19.
[2]杜青林.扎實推進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J].求是,2010,(15) :7-10.
[3]徐宗儔.對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3) :5-8.
[4]許慎.說文解字校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63.1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