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要】“學而時習之”章乃《論語》首篇之首章,其內涵十分豐富。沿著《論語注疏》“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之思路,發現本章內容可以從學習的角度劃分為三個層次:跟隨老師學習;和同門同道切磋;在上述學習基礎上有所建樹,以及三個學習層次所對應的效果檢驗和學成標準:自我內在的快樂;與同門同道同樂;成為謙謙君子,被社會廣泛認可而具有更高層次的快樂。
【關鍵詞】論語 學習 層次 教育古人著作歷來重視開始,“學而時習之”章是《論語》首篇之首章,諸多名家均有獨到的見解。作者研究發現,本章主要談論的是學習的問題,按照學習的層次,“學而時習之”章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對應于本章的三句話。這也與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的《論語注疏》中“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的觀點相符。
一、學習進度的層次
“學而時習之”章共三句,每句前半句合起來構成了學習進度的三個層次。學習的第一個層次是“學而時習之”,即跟隨老師學及相應的練習;第二個層次是“有朋自遠方來”,即與同門、同道相互切磋;第三個層次是“人不知而不慍”,這一階段須要自我否定、自我提高。下面我們嘗試詳細探討。
1.學習進度的第一個層次“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本身包含“學”和“習”這兩個小的層次。“學”,與“教”相對。“學”的主體是學生,相應的,“教”的主體是老師或者父母。學生只有在老師“教”了以后,才有可能掌握相應的知識和能力。接下來,就需要學生的“習”了。按照劉寶楠先生《論語正義》,“習,鳥數飛也”,也就是在學了老師教的知識和方法以后,還要多次練習。因此,在這個大的層次中,需要老師教學生學,還需要不斷穿插進行的是學生的“習”。
對于“習”,“時”則給出了非常強的要求:要時時練習。要掌握好老師教的內容,一定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學而時習之”,就要求學習者能夠聽老師所講,再時常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好老師所講的內容。顯然,這是大家廣泛接受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的最初級的要求,因此,這構成了學習的第一個層次。
2.學習進度的第二個層次“有朋自遠方來”
“有朋自遠方來”,是學習的第二個層次,因為這需要在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才可以開展,即需要在掌握了老師所教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夠開展,對應于老師們常說的拓展和提高。
“有朋自遠方來”,在有些版本中寫作“友朋自遠方來”。在古文中,同門曰朋,同道曰友。因此,這里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學生的朋與友。“有朋自遠方來”,也就意味著同門或者同道的關系。這在古代,名分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成為“朋”,那么就要做與“朋”有關的事情。同門或同道這個身份可以做什么呢?那就是就所學展開切磋。這就是說,這一句仍然說的是學習、學業的事情,而且是在同門同道之間開展的。這些限定,說明“有朋自遠方來”的意思是:同門同道從遠方而來,進行學業的切磋,從而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相應的,自己與同門同道的學業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3.學習進度的第三個層次“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之中,“人不知”的是什么呢?對于一個人來講,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才是這里的“人不知”。“不慍”,即不生氣。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自己對于別人的不知道還不生氣呢?一個自然的結果,那就是對應于現在的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如果是這樣,不會有誰為別人的不知道而生氣,恰恰相反,誰都會為自己有這樣的狀態而高興。
因此,“人不知而不慍”,恰恰是在第一層次跟老師學習之后,再和同門同道切磋之后,經過不斷研究和努力創新,得到別人尚未認識到的認知。這是學習的更高的層次。
二、學習效果檢驗的層次及學成標準
學習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需要不斷檢測,從而發現不足并予以彌補進而提高的過程。按照這個角度,“學而時習之”章也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檢驗,分別對應于這一章三句話的后半句。
1.學習效果檢驗的第一個層次“不亦說乎”
“說”,“譙周云悅深而樂淺也,一曰在內曰說在外曰樂”,是自我內心的愉悅。如果把它和“學而時習之”聯系起來,那么,內心愉悅,就意味著學習的第一個層次,跟著老師學習,已經完成了。
學習的過程中,是非常艱辛的,是不可能在沒有完成學習的時候就有所謂的內心的愉悅的。當我們通過不斷學習而攻克某個難題,或者獲得某項收獲的時候,我們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愉悅。換句話說,內心愉悅了,也就意味著,我們跟隨老師學習的某個階段結束了。因此,是否達到了“說”,是第一階段學習是否達到要求的檢驗標準。
2.學習效果檢驗的第二個層次“不亦樂乎”
在完成跟老師學習以后,需要同門同道的切磋來提高學業水平,即“有朋自遠方來”。這一階段學習之后,怎樣才能說明學有所成呢?“不亦樂乎”就為我們提供了檢驗,即是否能夠做到“不亦樂乎”。
“樂”,是快樂,是外顯的快樂。這與“說”不同,因為“說”強調的是內在的愉悅。也就是說,“不亦樂乎”要求能夠在同門同道之間取得共同的快樂。
結合全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看,同門同道從遠方而來,其目的就是進行學業的切磋,通過同門同道之間學業的切磋,達到修補漏洞、提高水平的目的,因而同門同道都有所收獲。有了與付出相對應的收獲,自然地,同門同道連同自己都非常的快樂。同門同道以及自己有外顯的“樂”,就意味著“有朋自遠方來”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就是說,“不亦樂乎”是檢驗學習第二個層次的重要標志。
3.學習效果檢驗的第三個層次“不亦君子乎”
君子是古人對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的一種稱呼,“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在這里,“不亦君子乎”可以翻譯為“難道不正是成為君子了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品行或者說道德水平是能否成功取得社會認可的重要條件,而成為很高道德水平的君子,就具有了成為成功人士所需要的內在條件。按照孔子的說法,學生學有所成的目的就是出仕,為君王服務,即“學而優則仕”,這也是修齊平治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就需要比同門同道更廣泛的社交范圍以及更高的道德標準。也就是說,更高階段學有所成的標準,就是成為君子并出仕。而孔子在這里,卻不直接談出仕,轉而描述出仕所應具備的內在條件,即是否具有了君子所具有的道德水平。當然,成為君子就可以“人不知而不慍”,就可以出仕。因為孔子認為,品行高尚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爭,就可以出仕取得官職,即“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簡言之,“學而時習之”章的三句話,分別作為一個整體,就構成了學習的三個層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求學生跟隨老師學習,并提供了該階段學業完成的檢驗標準。這是學習的初級層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要求學生能夠在跟隨老師學習的任務已經完成的基礎上,與同門同道切磋,進而提高水平,并提供了該階段需要達到的水平要求。這是學習的高級層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求學生在上述階段學習完成以后,能夠獨立在學業上有所突破或提高,具備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并提供了檢驗標準。這是學習的最高層次。作為中國儒家經典的《論語》,其首篇首章,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內涵十分豐富,詞語高度凝練,有諸多大家名士對其予以了不同層面的解讀,而作者在拜讀過程中發現,此章短短三十個字就將學習的三個層次及相應的學習要領十分豐富、詳實地表達于我們,這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457.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