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民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歷史中的內涵,同時也可以明確歷史發展的規律,繼承與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基于此,針對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分析在教學中就要堅持從新課改理念入手,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為載體,結合相關的教學理念,從自身的實踐經驗入手,以此來確立出有效的培養措施。且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不僅要讓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同時還要借助歷史知識來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運用歷史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原則
1.堅持主體性的原則。對于主體性原則來說,就是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在教學中就要先確立出學生的主導地位,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索,從而構建出完善的知識結構。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也要選擇好教學內容,給學生創建出相應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之間進行探討,實現思維的發展與延伸,提高學習的質量。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好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好歷史知識。如學生在學習《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來談一下經濟全球化中的優勢與不足,然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借助辯論賽的方法來進行探討。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思維與觀點得到了完善,這樣也就加深對這一知識的認識。最后,教師就要做好總結工作,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好這一知識。可以說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發揮,同時也產生出了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實現了視野上的延伸,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效果。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確立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的引導學生,保證活動設計的準確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等。對于學生來說,也可以認識到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對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也就可以主動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不斷思考與創新。
2.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可以說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就要堅持從發展性原則上出發,以此來讓學生可以運用發展的眼光來分析歷史事件與人物。如學生在學習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發展的原因、過程、結果、失敗的原因等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認識。在研究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以及相應的歷史活動上入手,從而實現客觀的評價。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所以就要堅持從變化發展的角度上出發,找出歷史發展的本質與規律。
3.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于因材施教的原則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要堅持從學生的差異性上入手,正確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之間的關系。如學生在學習《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能力差異上入手,給學生布置出難度不同的作業,以此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對于有些基礎相對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并指導學生從歷史思維深度上來進行分析。在課堂中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思維深度的題目,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對于一些基礎能力存在不足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難度相對較低的問題,以此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進行挖掘。借助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好歷史知識的信心。
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措施
1.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目標來說,就是教學活動發展的方向以及所預計的結果,所以教學目標也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環節,其不僅與教學目的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決定了教學方法與內容等。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以此來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就要通過閱讀與不同渠道來進行教學,以此來組織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要掌握好知識與能力、第二,要學會理解與運用、第三,要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讓學生掌握好教材中所需要的知識,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比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2.保證教學語言的準確性。首先,教師就要運用準確的詞語來進行教學。可以說歷史教學中就要保證所采用的概念勇于滿足史實的要求。其次,就要突出歷史的特點。想要讓學生掌握好歷史知識,教師就要運用可以反映出時代特征的語言。借助教師的講述來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從而向學生準確傳遞出歷史信息。第一,要適當運用歷史材料,從而增加歷史教學中的特色。第二,要從學生所熟悉的歷史內容上出發,在日常教學中也要不斷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積累與完善。如學生在學習近代商業發展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入《閱世篇》中的詞語,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的真實感受。最后,要保證語言上的生動性。只有保證教學語言的生動與具體,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運用好史料知識,借助生動的語言來向學生闡述歷史故事與場景,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
3.保證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對于歷史知識來說就是人類過去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還要讓學生準確記憶好知識點,從而加深理解。只有保證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準確到位,才能實現思維的發展與延伸。其次,教師就要挖掘出教材中存在的隱性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說隱性知識可以借助顯性知識來展現出來,所以隱性知識又是對顯性知識的一種概括。如學生在學習《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掌握好文藝復興的背景、內涵以及特色等,同時還要讓學生分析出文藝復興的實質以及其中所隱含的知識。可以說歷史教學不僅要掌握好顯性知識,同時還要挖掘出其中存在的隱性知識,從而滿足思維的延伸。
4.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借助靈活的導入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說課堂導入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重要方式。導入的作用其實就是要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設置懸念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利用多媒體等給學生播放出相應的記錄片,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但是在進行導入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下幾方面:第一,要確保導入的針對性,結合教學目標、內容等來設計出不同的導入方式。第二,要確保導入的簡短性,避免出現拖泥帶水的現象。第三,要保證導入語言的藝術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導入工作,凸顯出歷史的社會功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好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將歷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以此來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延伸,提高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建萍.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3,(12) :104-105.
[2]張耀.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成功,2013,(03) :207.
[3]謝學東.淺談如何培養和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4,(04)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