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田玉民 王宏軍
【摘要】高職教育應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如何通過改革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飼料分析與檢測的能力,是《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教學的重要課題。在學院通過多種方式對這一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為社會提供的所需人才,是否能被社會所接納、認可這一關系到勞動者素質的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職教育,其教學工作的理念應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規律而不斷調整。針對辦學定位、專業設置、教學工作質量觀、教學質量的保證等問題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飼料分析與檢測 教學改革 崗位角色模式2007年3月召開的兩會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認為,“現在中央把職業教育提到與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的高度,是我國教育總體布局的一次重大調整,以制度的形式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按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的設定,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它培養的人才層次不僅有專科,還有本科、研究生。“目前,德國已為高等專科學校的優秀畢業生打開了直通普通高校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門。”
目前,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學生規模逐年增加,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目前的高等職業院校在發展過程中與高等教育學生本科教育質量相比是不高、老師教學不善、教學金融環境差、投資少、社會認可不強等諸多劣勢,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特別是技術型人才生產線較為缺乏。基于此各級政府對教育資源進行調整和重組,采取各種措施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改變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發展,成為高職院校要解決的新課題院校。我個人在“飼料分析和檢測”的教學工作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嘗試,結合專業特色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進行以下探討。
一、立足專業、以人為本,準確定位發展方向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步,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走向強國的唯一途徑。飼料行業作為中國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據中國行業咨詢網絡研究部數據顯示,2011年1~9月中國飼料加工業企業數量為3077家,平均員工人數達394268人。目前,員工素質各不相同,飼料和動物營養專業學生應該以專業為依托,干一行愛一行,找準自己的位置,腳踏實地。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來看,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的形勢和任務為高職院校帶來了巨大的空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企業提高利潤率的有效途徑。使用這種方法促進了企業上下專業化。社會需求是專業發展的方向,長期專業人才的認真建設,短期專業人才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人才培養是否有特色,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上。高職院校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定位,飼料和動物營養專業作為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將做好產品,實現長遠發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成功的。
二、教育要面向就業、面向工作崗位,樹立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工作質量觀
雖然各國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稱,如美國稱之為“合作教育”,日本稱之為“產學合作”,德國稱之為“雙元制培訓”,英國稱之為“三明治工讀制度”,俄羅斯則稱之為“學校—基地企業制度”。但就其本質而言趨于一致,即企業根據崗位需求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后,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選拔學生、組織教學、考核上崗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
學生就業率是衡量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觀應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和技能定位為基礎。學生掌握轉化為未來工作能力的技能。實踐教學對實現培養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新人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應用理論知識,學會總結和掌握規律的技能。從更新教育理念,準確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系統完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飼料分析與檢測》進行“崗位角色模式”教學改進教學方法與途徑
鑒于高職院校的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理論課程內容沿襲傳統的廣泛、深刻,實踐教學偏低。對于文化基礎較低的學生,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所以我們要“飼料分析與檢測”“崗位角色模型”的教學改革。既要強調課程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基礎,又要重視課程模式的實用性,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從高職教育的理念就是就業教育。科學合理的課程只有通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它的功能,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本,尋求多種教學方法的完美結合
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學生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啟發式、案例式教學,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標準的內容進行生產(工作)現場的教學環境,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張揚個性
高職學生從基本的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其特點是文化知識基礎不均勻的滲透,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在教學基本理論可以分為不同層次的教學。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情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消除學生無法跟上學習進度和厭倦的情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想有很強的就業競爭力,就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力培養必須面向學生就業。以應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在突出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以校企合作為本,實現“工學結合模式”“崗位角色模式”的教學模式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建立了大量的模擬實訓室或實驗室。學生應利用學校提供的設施,在實驗室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入學后再讓其進行崗位工作認識實習,然后同時進行文化課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再到學校一體化教學場所或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教學做”一體化式的專業專項能力訓練;再到實際單位進行生產實習,以強化學生的專業專項能力。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種多樣,我院的教學改革擬做到兩點。一是按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安排學生定期或不定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身臨其境,以便到生產崗位能夠迅速頂崗就業;二是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作為實用技能指導教師,經常性地交流或召開研討會,以實現教學與實踐的完美拼接。
總之,我們針對我校《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進行“崗位角色模式”教學的實踐,不僅突出了職業教育特色、改革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強化了職業技能,而且為加快我國飼料工業的發展,提高專門人才的素質,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陳家頤.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思考[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4,(03) :61.
[2]鄭燕.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機械職業教育,2007,(10) :10-11.
[3]王蕾.淺談高職教育工作理念的具體把握.現代營銷,2012,(0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