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雪梅
【摘要】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擴大了職業院校的辦學規模,對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結合當前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實際概況,可知其中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難以達到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實踐過程中所需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在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構建中加強國內外的對比分析,總結出其中所帶來的啟示,促使高職院校能夠為社會各行業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基于此,就國內外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及其啟示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新人才 教育培養模式 啟示 問題積極探索國內外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找出其中存在的差距,能夠為我國高職人才教育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促使既有的培養機制及方法得以優化,加快職業教育發展速度的同時確保高職學生的順利就業。因此,需要從多個角度考慮,對我國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國外不同的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豐富我國高職院校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方式。
一、我國高職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一)不同類型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本質上是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良好專業素質、應用能力培養,促使高職學生能夠在就業中擁有自身的優勢,并采用了實際技術問題共同研究的方式,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該模式實踐應用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別由學校及企業承擔。其特征為:校企聯合、產學相互結合,確保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科學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基本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一致;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同步進行。
2.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與企業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在就業導向的作用下,企業、高職院校及學生將會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逐步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種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的特征為:高職院校與企業就人才培養簽署了相關的協議;人才培養中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同發揮作用。
3.就業引導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實踐應用中的目標為:提高高職學生就業效率,并確保就業質量可靠性。通過在市場中對于各類人才需求狀況的分析,形成了一種與社會就業價值相吻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學生們能夠擁有自身的就業優勢。其特征為:以就業為導向,設置相應的專業。
4.基于雙證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指學生畢業時應持有畢業證書與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培養模式。該模式作用下高職學生的就業中的競爭能力提高,實現了職業教育與就業的相合融合。其特征為:學生同時擁有兩個證書。
(二)不同類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
1.以上所述模式的共同特點。在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職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過程中,都考慮了市場的導向作用;確定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明確了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中重視產學研一體化;學生同時擁有畢業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更加注重引進雙師型教師,主要在于我國的人才流動機制并不完善。
2.以上所述模式的差異性包塊。不同模式中企業的參與程度有所差異;在專業、課程設置及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并不用相同。這些差異性,客觀地說明了我國不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應用中的側重點有所區別。
二、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教育模式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實踐中的人才好培養目標定位準確性有待加強。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體系構建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學生的專業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養,就業過程中的職業能力并不突出;社會層面上部分企業對高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往往從學歷層次上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造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的原因在于:高職教育為了迎合市場,盲目的向普通高等教育靠近,逐漸失去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加劇了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
2.實踐中的師資隊伍結構缺乏合理性。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教師類型失衡、支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高職人才培養效果。導致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在于:高職教師培養模式遵循了普通高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模式,致使大多教師從事了理論教學,無法勝任實踐教學工作,使得“雙師”素質缺乏科學培養;部分本校的就業生畢業后走上教學崗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學歷層次結構;難以引進高學歷高層次人才,且兼職教師引進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持。
3.缺乏可靠的實踐教學質量。高職人才教育培養中未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更多的培養,致使自身的實踐教學質量下降。引發這類問題的原因在于:實踐教材開發力度不夠;課程設計中并未突出實踐性;既有的實訓基地數量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4.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高職畢業生就業中創新能力不足、專業素質不高、集體意識淡薄問題的存在,減少了他們的就業機會。造成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學生生源質量不高;就業中用人單位存在偏見;市場經濟形勢的動態變化,加大了學生的就業壓力。
三、國外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分析
1.來源于英國的BTEC模式。該模式的培養目標為,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相結合。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應用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自由,鼓勵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展現自我,促使不同專業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條不紊的開展。其考核評價機制非常嚴格,側重于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評估。同時,教學實踐中教師扮演著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
2.來源于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該模式為技術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實踐應用中需要高職院校開展必要的培訓活動,以便獲得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其培養目標為:在就業導向作用下,結合市場對高職人才的實際需求,引導學生學習應用性知識,促使他們就業過程中能夠獲得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在其專業課程時設置的過程中,建立了包含認證框架、國家培訓框架等職教框架體系,并通過規范化的職業教育培訓質量評估體系,且在“雙師型”教師的作用下,培養了高素質的技能型高職人才。
3.來源于美國及加拿大的CBE模式。該模式為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其實踐應用中的培養目標為:促使受教者能夠具備綜合的職業能力,從知識、態度、經驗等方面進行培養。在其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注重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突出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評價過程中考慮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確保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來源于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該模式的內涵為:培訓中充分了企業與高職院校作用;教學內容設置了考慮了企業所傳授的職業金額能夠及職業經驗等,高職院校設置了相關的專業課程;教材選擇時包含了理論與實訓教材。同時,通過理論教育實訓教師、技能及資格考試等,確保了教學內容豐富性。其培養目標為:高級實用性人才;課程設置時包括:專業培訓、基礎培養及專長培訓。師資為雙元制教師,分為專職與兼職;考核評價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
以上四種培訓模式的相同之處在于:教育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職業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側重于實踐教學;實現了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確保了雙元制教師的綜合素質良好性。
以上四種培訓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各自的理論基礎有所差異;課程模式有所區別,主要在于各模式的課程設置并不相同;培養途徑與評價方法不相同。
四、國外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所帶來的啟示分析
通過對國外有關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的分析,能夠得到這些啟示:(1)為了促使高職教育發展,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需要使社會經濟與科技不斷進步,為其發展提供保障;(2)在構建課程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應確保課程設置靈活性,明確職業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并采用針對性及實效性的方式確保課程體系實施;(3)在高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應提高多樣化的產學合作教育形式利用效率;(4)高職院校辦學中應做到:辦學層次適度高移,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辦學層次。
結合國外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所帶來的啟示,未來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中構建該模式時應做到:(1)結合市場需求,全面提高高職人才綜合素質,合理設置這類人才培養中的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及素質結構;(2)注重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模式構建,確保各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3)教學模式構建中應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4)實踐模式形成中應重視以職業資格證書就業準入制的建立;(5)高職教師培養模式構建中以“雙師型”模式為主,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從這些方面入手:(1)根據國外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需要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管理機制與培養機制,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可靠性;(2)強化高職人才創新培養意識,充分考慮市場中對于各類人才的實際需求,加大其培養力度,并對既有的培養方法進行優化,突出其實踐應用中的創新性;(3)對高職創新人才的培養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并做出科學的評價,為未來培養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
五、結束語
在當前良好的經濟形勢影響下,我國高職教育整體教學水平正在提升,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不同行業對于高職人才的各種需求。但是,未來加強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國外典型的高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對其中重要的信息進行集中整合,保持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同時,高職院校發展中也需要擁有國際化視野,不斷拓寬自身的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工作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書丹.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趙玲娟.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
[3]劉曉.利益相關者參與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4]盧美.高職教育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5]李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發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本文為2016年第九批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小巨人企業創新人才訂單式高職教育模式研究”(合同編號:16ZLZDZF0008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