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
【摘要】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優化、培養方法改進是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建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應用性高等教育體系,基本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是當前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基于解決體系龐大,結構復雜的經濟領域,供給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相對于凱恩斯主義需求學派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它重視和強調經濟供給方面的作用,為西方發達經濟體有效化解了高通脹、低增長問題。2012年,賈康等聯合撰文發表了《中國需要構建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2013年他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書中積極研討構建中國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2014年黃劍輝在《中國關鍵:提升經濟國際競爭力》書中及時提供能夠適應時空變化的“新制度供給”,從經濟發展的供給端和需求端精準發力,突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障礙,不斷促進“創新創造”,這兩本著作奠定了中國新供給學派的興起和供給側改革策略的理論基礎。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概念,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經濟轉型發展,政策調整,必然關系高等教育的發展,正確認識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明確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其發展路徑、任務如何選擇?如何進一步推動地方高校教育質量提升,是地方高等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
一、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分析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過程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當前地方高等教育面臨質量提升、內涵建設、綜合改革、轉型發展、創新創業等關鍵課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優化、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人才培養模式等都需要深刻變革,當前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矛盾和存在問題歸納如下:
1.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人才需求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供給不足的矛盾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素質和結構有一個大提升,能夠涌現更多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成果。目前,相當一部分地方院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不強,地方高校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和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
2.高校行政化與自主辦學的矛盾
高校失去教育本性,呈現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特征;大學的核心職能錯位,很多地方高校在發展中偏離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偏離了教學工作中心,學校管理決策偏離人才培養中心,學生管理偏離學生學習中心。人才培養是大學職能的核心,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堅守大學之本,摒除浮躁之風,營造具備濃郁學術氛圍、自由民主氣息和優質辦學條件的育人環境”,高等教育質量亟待提高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
3.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改革與現行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
當前,現有的高校管理體制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分工不明、統籌乏力;高校“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管理體制缺乏規范化的操作規定;招生就業制度缺乏靈活性;教育投入機制落后、渠道單一;教師退出機制沒有建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等等。高校與政府、社會的關系還沒有進一步明確,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需進一步完善,高校辦學自主權有待進一步擴大;這些都進一步阻礙了高校的自主辦學和高等教育發展活力,影響了高校實施科學管理、精細管理、規范管理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4.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迫切要求與高校信息化、國際化程度不高的矛盾
近年來,國家對教育事業發展提出新目標。要求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激發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發展能力,高校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統一指導和總體規劃,重視硬件設備購置,輕視軟件投入,尤其是數字教學資源缺乏,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不足。
師資隊伍國際化、課程設置國際化、科研合作國際化、留學生培養、中外合作辦學等都偏低,且結構不夠合理,且缺少國際化溝通平臺,合作機制,需要探索多元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的辦學道路。
二、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內涵
供給側改革相對于需求側管理,主要側重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對于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和重點在于要準確把握地方經濟社會基本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質量滿足需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需要,當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面臨質量提升、內涵建設、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等關鍵課題,加快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是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由之路。
1.完善高校分類管理制度,形成分類建設體系
完善高校分類管理制度,引導各類高校、學科專業準確定位,圍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分類建設一批地方特色、應用型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優化各類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建成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結構。
2.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
強化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提升高校科學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將高校建成為知識創新、成果轉化、決策咨詢、繼續教育、文化傳播、科學普及的重要基地,破除制約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等教育評價制度改革、教育教學和招生就業制度改革,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強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3.積極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水平
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努力辦好企業滿意、社會滿意、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按照適應需求、優化布局的原則,從“辦學定位與服務面向調整、學科專業設置與專業方向調整、招生計劃安排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調整”四個層面,著力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的專業體系。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適應不同行業層次對人才的需求。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廣泛開展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把專業課教師定期到企(行)業鍛煉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并作為職稱晉升、年度考核、評選優秀的主要依據,把服務社會、開展技術攻關,解決企業難題作為重要指標。要支持并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增強解決工業技術問題的實踐能力,支持教師以完成企業技術難題和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為主要目標的項目研究。制定教師離崗進入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的優惠政策和股權激勵機制。
5.深化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服務社會經濟轉型
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高等學校,創建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更好地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實現教育改革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根本轉變。通過結構性改革,科學配置資源,優化布局結構,擴大優質供給,提升辦學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三、地方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質量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立學習型社會新目標下的要求。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任務見圖1。具體舉措如下:
以“雙一流大學”建設促進供給側改革。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性科學研究為主要任務,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需求,依據高水平大學的學科基礎、學科優勢,堅持以應用性為導向,加強應用學科布局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為應用型專業建設服務,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激勵教師開展應用型教育教學改革和應用性科學研究,發展應用特色鮮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務產業發展和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以傳承技術技能、提高師生解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實際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強高職院校資源整合,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學交替”。
1.實施優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戰略
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深入推動高等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完善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使之更加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對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結構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堅持教產融合,校企合作,建設服務經濟發展的領軍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強化高校與創新驅動發展和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加大支持和改革力度,最終構建高校學科專業鏈、區域發展創新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及主導產業鏈之間,既有機銜接又相互支撐的發展新機制。
2.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形成教育大數據共享資源平臺
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深度融合,以高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整合現有資源、兼容異構平臺,開發優質信息資源,重點開展數字圖書館、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化及重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加快建成技術先進、資源豐富、應用廣泛、安全高效的應用型高等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
3.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
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要素與資源,協同推進、開放合作,形成全力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探索建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新機制,以及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積極開拓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途徑,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更加突出,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根本路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是建設能夠對經濟社會發揮創新引領、人才支撐和促進就業等方面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現代高水平大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從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解決供需錯位問題著手,在人才培養上創品牌,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創新上做貢獻,提高高校綜合實力,從地方政府層面來說要引導各類高校立足辦學實際和地域優勢,科學定位,特色發展,逐步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學科專業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CHARLES EDQUIST,LEIF HOMMEN.Systems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9,(01) :3-79.
[2]柳友榮.也應重視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5-12-14.
[3]康宏.我國高等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1).
[4]吳巖.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新視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5.
[5]鄔大光.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透視(筆談)[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