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蓉 王羽 文霞 張穎娣 鄧忠良
【摘要】醫學是關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學,其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兼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這就決定了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在探索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中,必須要圍繞立德樹人的這個根本任務、把培養可靠接班人、培養合格社會人、培養仁愛醫學人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三人合一”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其重要意義在于:是努力開創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時代要求、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培養未來良醫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現實需要、有利于規范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人文價值方向、有利于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 立體式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醫學是關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學,其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兼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這就決定了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在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之際、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形勢日趨嚴峻背景下,積極探索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使學生在人類文化熏陶下,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社會脈搏、關注人類的現實和未來的前途,從而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進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立足于國情和歷史使命前提下的醫學教育必須重視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養。筆者認為:在探索人文素質教育中,必須要圍繞立德樹人的這個根本任務、把培養可靠接班人、培養合格社會人、培養仁愛醫學人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三人合一”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1.新時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立德樹人為中心
縱觀醫學發展長河,古有醫乃仁術的經典概括、今有國內外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有《大醫精誠》、外有德魯克墓志銘,它們均提示并遵循:醫學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醫學的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人。我國醫學教育理應堅守大學的育人之道,強調“以樹人為本、樹人以立德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為中心,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注重引領學生:第一,要立好政治品德,積極培育他們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宗旨觀念、價值理念,忠誠于黨、國家和人民;第二,要立好社會公德,積極培育他們遵紀守法、遵守秩序,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服務社會,使他們成為“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第三,要立好職業道德,積極培育他們仁心仁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服務社會的職業品質,更踐行好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第四要立生活美德,積極培育他們知恩圖報、孝老愛親,謙虛友善、明理包容,熱愛生活、昂揚向上。致力于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樹“有使命擔當之人”“有社會責任之人”、樹“有高尚醫德之人”、樹“有精湛醫術之人”,才能為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可靠的接班人為出發點
“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青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承擔著繼往開來,迎接挑戰、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繼續奮斗。然而,新時期改革發展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對大學生成長產生干擾和沖擊,導致部分大學生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醫學領域的從業者,保證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新時期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可靠的接班人為出發點,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培育醫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忠誠于黨、國家和人民,激勵醫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歷史使命,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3.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人為支撐點
高等教育的最低培養目標就是要向社會培養合格社會人,因為這關系著國家的文明進步、社會的穩定和諧和個人的順利發展。而從“馬加爵”到“藥家鑫”、從“復旦投毒案”到“北大學生弒母案”,等等,近年來一系列校園惡性事件頻繁發生卻值得我們反思,事件的背后或許有這樣那樣的誘發因素,但主要還在于他們人格上的缺陷、道德感的缺失、法律意識淡薄和心理不健康等內在因素,讓他們在面對困惑時迷失了方向進而出現了信任危機和行為失范。
可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是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支撐。醫學的職責是救死扶傷、服務健康,其職業精神是世界公認的人道主義、利他主義,從業者應有的職業態度是敬畏生命、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正常的心智、健全的人格也是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基本條件。醫學人文教育中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引領,把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參與意識、創新創業意識、感恩意識、奉獻意識、敬業精神、奉獻精神、追求人格的完善高尚等進入社會的必備素質和從業素質融入學生成長成才的要求中,成為醫學生的第二天性,成為他們的內在素質。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人為支撐點,引領他們經受人格的錘煉、文化的陶冶,成為有文化修養、有人文情懷、有社會擔當的優秀人才,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4.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仁愛的醫學人為落腳點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醫學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尊重人、關愛人已經成為醫學的基本觀念。“醫乃仁術,醫者仁心”“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不僅蘊含著傳統醫德的本質特質和深層智慧,更提供了現代人反思醫學發展、追問醫學目的,建構醫德模式的歷史啟示。
近年來,我國先后有2012年《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2014年教育部六部委發布《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意見》提出“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可見,注重醫學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的培養,將培育“厚德仁愛、無私奉獻”的醫學人文精神已經作為深化醫學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現代醫學教育必須將人文教育貫穿專業教育的始終,以培養仁愛的醫學人為落腳點,傳承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未來良醫,注重培養他們:尊重和珍視生命的思想理念;恪守“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重義輕利的道德觀、清廉正派的行醫風、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養;忠于醫學的獻身精神。
二、立體式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
1.是努力開創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時代要求
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醫學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前提,這是時代發展對醫學教育的要求。可見,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體系是努力開創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時代要求。
2.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對醫療衛生人員這一職業群體的素質和醫學教育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國的醫學教育界也提出: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關心病人和疾病,更要關心全社會、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僅有工作責任心,而且有社會使命感,不僅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精神等。可見,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體系是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3.培養未來良醫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現實需要
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體系,有利于促進醫學生對人性、情誼的感知,使他們能夠了解人的整體性、尊重人的尊嚴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為基點,打好職業道德基礎,并能夠將“厚德仁愛、無私奉獻”的醫學人文精神融入到以后的醫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病人為本”,自覺的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從而獲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為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4.有利于規范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人文價值方向
醫學教育必須要教會醫學生學會用人文的視角去審視醫學技術的發展,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抉擇,才能擺脫醫學技術主義的誘惑,肩負起關懷生命的終極使命。
5.有利于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愛因斯坦:“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醫學教育必須將人文教育貫穿專業教育的始終,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立體式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體系,有利于促進醫學生包括思想品質、身體素質、道德修養、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美感、藝術修養等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叔子.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二卷).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30.
[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講話.
[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重要講話.
項目來源:重慶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15年院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