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玲
【摘要】新課標已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職能,這使得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受到廣泛關注,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取向。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有很大幫助。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值得研究。因此,針對基于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展開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人文素質初中教育階段語文一直占據重要位置,不僅是必考科目,更是其他綜合科目學習的基礎。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職能,是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但當前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缺乏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多忽視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語文學習僅為完成教學任務,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職能沒有得到發揮,造成部分初中學高分低德、高分低能,顯然已偏離素質教育初衷。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使學生身心得到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學生道德水平、思想品質。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幾乎涵蓋了所有與人的活動有關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八刭|”則是由“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組成的思維系統。因此,人文素質可理解為人的內在品質,代表一種思想和觀點。具體來說,主要由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識等多個方面構成。人文知識,如歷史知識、道德知識等。人文精神,如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等等。人文素質影響著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養成。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人文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可以視為人性教育的一種方式。語文具有鮮明人文色彩,在教學中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能培養學生的人文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讓學生學會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以人文思維解決問題、考慮問題。
教育目的不僅是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精神、思想的傳遞,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語文教學中多缺乏人文教育,沿襲傳統教學模式,過分追求學考試成績,忽視學生主體,語文的人文教育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加強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人文素養培養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道,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人文品格的重要教育手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采取相應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本文通過幾點分析人文素養培養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
1.合作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是通過優秀學生,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間形成互幫互助關系,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合作學習中能有效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團隊精神,使學生體驗到團隊合作,學會人與人的交流。而且以往個人學習中無法突破的學習困境,團隊學習中就能順利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更高。具體教學實施中,教師要先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分組完成后,教師要采取必要的教學引導措施,讓學生融入小集體,幫助學生增強小組凝聚力。在學習任務的布置中,要考慮到小組學習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學習任務。此外,還要采取科學的小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益進行檢驗,通過考核了解學生學習狀態,確保語文教學有效性。
2.情境教學法。初中語文很多課程內容適合用于情境教學,通過情境教學不僅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教學情境中融入人文教育能獲得較好教學效果。以往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少主動思維,在情境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便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思考狀態,體會到文章中傳遞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例如,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習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影像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還原歷史情境。
3.延伸式教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人文精神、人文思維,尤其古文。古文中涉及大量傳統文化、知識、意識,具有較好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在這些古文學習中,不僅要考慮到教學任務的完成,更要關注文章蘊含的人文內涵??赏ㄟ^延伸式教學,深入探討文章內涵和寫作背景,加強教學延伸。例如,教學中融入歷史故事,通過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了解文章傳遞的精神和思想,讓學生帶著好奇心來閱讀古文。
四、結束語
語文教學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非常適合用于人文教育。因此,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心態,關注學生個體,采取多元教學策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以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職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建光,趙立峰.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的人文底蘊培養的有效構建[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7,(13).
[2]彭恩勝,傅琛.初中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境遇與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