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
【摘要】建構民族文化精神是西方音樂史教學的重要使命。在教學意識上,教師要重視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構,堅持植根于傳統民族文化精神以促進西方音樂史的現代化轉型,注重學生作為人的個體精神的振興;在教學途徑和策略上,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貫穿創新精神,采用能充分促進學生個體精神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以實現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構。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教學 民族文化精神 建構民族文化精神對一個民族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的本質。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西方音樂史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的音樂造詣有很大促進和提升,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學生具有很高的價值。西方音樂史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揚。
一、反思現實教育境況,重視民族文化精神建構
第一,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師的音樂素質需要不斷地提高,除此之外文化素質也十分重要。教師素質的展現通常是在一些教學活動中才能夠展示出來,教師的素質影響著教學效果,還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息息相關。一名優秀的西方音樂史教師需要具備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具有較深的音樂造詣,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更加創新,教學基本功也扎實。而目前我國的西方音樂史教師的素質高低不同,有些西方音樂史教師素質不高,基礎知識不深厚,缺乏創新的教學理念,無法真正的弘揚民族傳統的文化。
第二,在一些學校的西方音樂史課堂中,教師經常忽視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和介紹,注重形式主義而忽視實際,一些西方音樂史教材中也是注重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不注重文化的內涵,形式主義現象嚴重。作品主要是教師的講解,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神蘊含在音樂中,教師并沒有將民族文化的內涵講解出來。有些民族文化是需要同學們不斷去感受和體會的,經常感受西方音樂史可以防止音樂價值的流逝。
第三,傳統的西方音樂史一直認為音樂史課程并沒有實際用處,只能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來學習,所以忽視了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音樂史教學中的弊端所在。西方音樂史與其它的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學習西方音樂史之后可以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加注重對民族文化的學習。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
為了能夠給學生更好地講解民族文化與西方音樂史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前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內涵,使自己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進入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想將西方音樂史講解的到位,必須要給學生介紹優秀的音樂人的精神和追求,用他們的人生態度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具有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上更加有方向和目標,這些都需要教師提前去準備材料,將優秀的文化傳播給學生。
三、要在教學中貫穿創新精神,促進民族文化血液常新
一個民族要想不斷地發展和壯大,需要不斷地加強創新,一個缺乏創新精神的民族不會長久下去。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源泉的作用。創新也可以使每一個人向前發展,使國家的優秀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傳播。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培養中如何擁有創新精神呢?
第一,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努力去尋找與創新有關的內容。在西方音樂史書本中所講解的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優秀音樂家心血的凝結,體現了他們優秀的思想品格。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和介紹時要引導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創新,使作品看上去具有靈魂,挖掘出作品中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學生作為民族中的個體,只有每一個學生具備創新精神,這個民族才具備創新精神,整個國家才能夠向著前進的方向進步。
第二,西方音樂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注重文化的重塑,鼓勵學生注重作品的個性。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學生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就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學生應該熱愛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
西方音樂史教師在教學方法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注重講解書本中的知識,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從各種角度去欣賞作品,給學生欣賞文化的機會,這樣他們才樂于接受傳統文化,才能夠達到學習音樂的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體會民族文化精神在音樂中的內涵,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開發,使學生不斷去反思,養成獨立的人格,使學生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精髓,為今后的成長做一個文化鋪墊,由此可見民族文化精神在西方音樂史的作用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馬淑偉.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對跨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J].中國音樂教育,2017,(07).
[2]陳瑜.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