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匹馬正在復蘇。
它的頭顱倔強昂揚,對天嘶叫,氣懾九州;它的腳間陣陣生風,一馬奔騰,恣意萬里。
千年之前,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將盛唐闊大的氣象凝結在了它陶瓷制成的軀殼上,如今,它靜靜地矗立在工作臺上。然而,縱越時間的滄海,后人仍能從早已斑駁的彩釉間感受到它逼人的氣勢。
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見到了這匹來自唐朝的陶瓷馬。一名匠人正用手中的刷子,一點點恢復它曾經的絢麗。每一筆,每一畫,那么輕又那么重,似乎凝結著畢生的知識積累,以及對于文物的無上敬畏。握著刷子的手不只是手,幻化成一把鑰匙,為當代人開啟歷史塵封的鎖。
聽說,修復文物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僅是上色,就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訣竅。修復時不能做成與原文物一模一樣的顏色,而要將大部分掉了漆的部位涂成露胎的顏色,保留古老文物的痕跡。
我望著鏡頭中那雙略顯粗糙的手,思緒飄飛。這雙手,同千年之前制造陶瓷馬的那雙古代匠人的手,會是一樣的嗎?
陶瓷馬制作之初的景象仿佛呈現在了眼前——古人們正觀察馬的神態秉性,大至姿態,小至一根毛發在陽光下的色澤,甚至馬蹄落下時揚起的微塵也細細研習;旁邊的宣紙上,一匹駿馬迎風奔馳,空白處密密麻麻地注著每一塊肌肉的名字。陶瓷馬在盛唐匠人的手中,逐漸有了靈魂,開始奔跑。
穿越時間的層層迷霧,不同年代的匠人之間,完成了技藝的接力、文明的接力、生命的接力。歷史的遺珠,需要去守護;先人的技藝,理應被傳承。而陶藝,只是博大的中華文明中的冰山一角。那燦若星河的文明,又是多少古人無數個日夜的成果呢?
我望著紀錄片中那雙手,醍醐灌頂般,這才發覺,自己從前所仰望的德日的“工匠精神”,早已在中華大地綿延數千年。我們的血液中都流淌著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匠人之氣。
這樣的匠人之氣,其內核是民族之氣。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匹逐漸蘇醒的馬兒和無數個自己一起,似風奔馳,時而雄渾地嘶鳴,向世人展示它卓越的風姿。
它曾隨始皇一統天下,留下永恒的兵馬俑;也伴西楚霸王南征北戰,自此無人不知烏江自刎的悲烈;還載成吉思汗巡遍亞歐大陸,昭示中華民族的剛烈血性。當駿馬飛馳至21世紀,在我看來,便化作一輛輛疾速行駛的高鐵,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奔騰的中國的速度。
這是民族的魂。而正是日積跬步的匠人精神,鑄就了大氣磅礴的民族之魂。
從清朝時洋人給慈禧建的鐵路,到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鐵路震驚中外,再到如今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的中國高鐵。曾為這翻天覆地的改變奉獻力量的,有無數鐵路工人和技術人員。從線路工程到牽引供電,從列控系統到高速列車,每一個零件都實現了絕對的精準和完美,他們對“工匠精神”的堅持與守望毋庸置疑。
然而近年來有關豆腐渣工程的報道也不在少數,似乎我們對古人的工匠精神的繼承并不全面。若想更好地守望匠人精神,我們要吸取他人經驗,更要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尋找匠人精神的根源,兼收并蓄,以開拓創新。
其實,粗制濫造畢竟是少數,許多品牌的成功正宣告著現代人對工匠精神的傳承。不信你便看,兩彈一星、北斗導航、蛟龍入海、嫦娥奔月、量子通信的跨越發展,海爾、騰訊、阿里、華為、同仁堂的品牌塑造,哪一樣不是自主創新、匠心獨具的結果。也正是來自各行各業千百萬平凡人的量的積累,來自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淀,促成了中國速度、中國制造、中國精神的鳳凰涅槃!
我終于理解,原來“工匠精神”并不僅限于匠人的精雕細刻,每一份工作都不能缺少它的存在。于我們個人而言,認真做好眼前事,對工作學習秉承一絲不茍的態度,就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守望,是對民族珍寶最好的守望。
電視上紀錄片仍在播放,隨著匠人的修復,陶瓷馬破敗的身體逐漸變得充滿活力。
凝神諦聽,駿馬似乎正述說著那些早已種在我們心底的信念:繼續為“工匠精神”守望,為民族之魂守望。
作者簡介:周雪庭,女,籍貫:山西,學歷:高中,單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