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要:情感教育是提升學生社會情感品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情感教育方式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角度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實踐方法,以期推動情感教育模式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學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較為形式化和功利化,僅以最終成績作為教學目標,并且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忽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語文課本中存在的情感因素,造成學生與教師關系疏遠并且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容易出現情感認知偏差方面的問題。課程改革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思路,在傳統的教學思路中加入了情感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在將情感教育融入于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更好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目標。
一、實施情感教育的原因和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新課標對于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情感教育方面,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小學語文是一門感性偏向較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適當地滲透情感教育,是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學生性格特征建立的重要措施。情感教育使小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問題。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對于拓展小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樂觀的情感有利于驅使人進行積極的行動,從而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小學生對于社會環境的接觸較少,通常對周圍不曾經歷過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并且有強烈的欲望去體驗新事物,這個時候對其進行恰當的情感教育,可以促進他們將好奇心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力。
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把握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表達情感。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主人公形象和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飽含著濃厚的情愫,滲透著深刻的哲理,為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情感因素、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就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他們對課文中的情感的理解往往不是十分準確和深刻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善于將課文中的思想情感與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實現以情感人、以情激情的目的,由此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共鳴。
(二)創設情境,情感感染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開展情感教學,為學生設計出合理的學習情境。借助學習情境的建設,獲得學生情感上、思想上的認同。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課堂一直顯得十分枯燥,教學模式相對而言比較單一,教師一直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中扮演教學的角色,學生就在下面聽課、做筆記。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重視情感教育中人的作用性,反而印制了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要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師必須設計出合理的課堂情境,獲得學生思想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故事,為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小女孩一次次擦然火柴時的幻想場景,使小女孩饑寒交迫的現實與幻想的美好之間產生鮮明的對比,以更好的喚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然后還可以再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這首歌曲,使學生在低緩的旋律中,在帶有淡淡感傷與哀愁的歌聲中,與原文相對比,以更深刻的凸顯出小女孩那惹人憐愛的形象,加深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同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也非常適合于組織學生表演。通過讓學生上臺表演小女孩擦然火柴時的幻想,并配合以音樂,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該文章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懷,感受到了作品中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統治者的不滿。
(三)加強朗讀,以讀傳情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文本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實乃語文教學之佳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或通過深情并茂的朗讀、感受表演式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或通過對關鍵詞句、重點段落的反復誦讀,領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內涵。
例如,在朗讀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望岳》時,該詩的創作正值詩人20多歲,對未來充滿憧憬,且胸懷壯志、雄心勃勃,學生在反復朗讀時,應著重體會詩人當時的豪情壯志的氣概,尤其是最后一句的朗讀,在“一覽”的后面應稍微停頓一下,以突出“眾山小”這三個字;又例如,在朗讀《蘇武牧羊》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低沉、平穩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蘇武留胡十九年那忍辱負重的情感,體會到期堅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貴精神。
(四)課外活動,領悟情感
在課堂外,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外閱讀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師要抓住課外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效應,幫助學生篩選課外讀物,組建閱讀興趣小組,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各種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同樣如此。開展與語文教學相關的各種演講、朗誦、語文知識和作文競賽、課本劇的表演,同樣能夠滲透情感教育。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對已有的作品內容會有深刻的理解,對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也有深刻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定會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演化,真正達到作品與學生、作者與學生的高度對話,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情感培養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中開展情感教育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良好情感關系的建立,還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理解有著就很強的推動性作用。所以小學語文要勤于思考、積極探索,更好的將情感教育融入于語文課堂當中,促進學生的情感素養、文化素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月青.關于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119-121.
[2]區潔麗.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審思與重塑[J].小學教學研究,2014(8):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