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智 董焱
摘 要:部分城市的發展只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文化的發展。追溯公共藝術,人們會發現公共藝術源自對文化的記載,公共藝術也是城市發展的締造者。文化是城市的主體,公共藝術創造著城市,與城市緊密相關,城市的發展要注重文化的保持和發展。
關鍵詞:城市發展;文化;歷史;共生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公共藝術,是當代一種比較前沿的藝術形式。廣義上講,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空間內進行藝術創作的行為或過程及產生的結果。公共藝術的目的是提高大眾審美水平,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使人、社會、環境三者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公共藝術是創造一種文化的傳承,比如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的孔廟,我們所傳承的并不是孔子這個名詞,而是其所代表的文化。
同樣,支撐中國當代藝術的也是中國當代文化,由于經濟的發展,中國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和格局有著重大的影響,在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的過程中,中國人也在對自己的文化開始產生興趣,但是對當代文化我們又好像失去了什么。
當代中國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構成:①中國傳統文化;②外來植入文化;③有地方特色的融合文化。
從夏商周時期延續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因素和基礎。雖然經過四次的文化洗禮,但依然源遠流長。禮教文化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歷史源頭,可以說,中國的藝術教育源于禮教文化,中國的傳統公共藝術也是源于禮教文化。禮教文化不僅僅承擔中國藝術的孕育功能,同樣承擔著為統治階級保駕護航的作用。所以說,中國的藝術從根源上,就有著功利的種子,同樣為功利服務著,它不僅僅承擔著社會統一的精神作用,同樣承擔著培養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和行為準則的教育任務。然而文化在當今中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似乎淡薄如水。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隨著經濟的春風,也加入了中國的社會文化中。最明顯的是香港,看著香港的電視連續劇,粵語夾雜英語和普通話,不禁使人聯想到香港的文化現狀。不經咀嚼的西方文化,強烈地沖擊國人的視覺、聽覺和味覺。
地方特有的融合文化。中國地大物博,不僅物產豐富,風俗習慣也是各有不同。比如,中國無論什么地方,都喜歡以酒作為款待上賓的佐飲,但是,不同地方的人待客各有不同,北方,好客,喝酒豪爽,堪稱豪飲;南方細斟慢品,喝的是酒的香醇。
公共藝術自古就有,古羅馬的斗獸場、古希臘的陽光廣場、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國的長城,每一個建筑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說,只不過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公共藝術,比拼的是文化。
城市的發展文化是公共藝術的導向。隨著工業化城市的發展,城市工業化的弊端日益突出,雖然物質生活水平在近些年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出現了極大的空白。大規模的城市化發展,城市極度擴張,人口的快速攀升,使得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出現了斷檔。城市沒有得到很好的規劃,僅僅在于建筑物的復制與建造,當然,在其中也不乏所謂的藝術品的存在,但是終究難以成為城市的代表。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積淀,沒有了文化,城市人不知“從何而來”,當然不了解“要到哪里去”。在追逐快速化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文化才是最終的歸宿。
公共藝術對城市的文化有創造作用,比如,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既是愛情的象征,也是浪漫之都巴黎的象征。公共藝術要以文化為背景進行切入,有了文化,城市發展就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公共藝術也需要滋生的大地。
中國城市發展到今天,高速增長的GDP使得人們忘卻了文化的存在。孤立發展的城市模式,使中國看起來哪都一樣,北京、上海、大連,到處都是鋼筋水泥的摩天大樓,人們有種審美疲勞。中國傳統思想在摩天大樓的填充下,已經所剩無幾。中國需要打破模式化的建設,建設有著自己文化特色的建筑。
[1]張曉凌.觀念藝術,解構與重建的詩學[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馬欽忠.公共藝術基礎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8).
[4](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