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彬
摘要:散文是常見的一種文本體裁,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首先分析了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然后闡述了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特點;教學方法
散文寫作方式靈活,是以表面文字為載體,抒發作者的真實情感,在教學上具有一定難度。以往初中散文教學中,由于教學模式陳舊,因此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難以融入其中,降低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對此,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以下對此進行探討。
1.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
第一,議論性散文,將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藝術性和形象性鮮明,以《蟬》為例,通過介紹蟬的叫聲不停、生病顫動,反映出被人們喜愛和討厭的一面,尤其是了解蟬埋在土里17年才能出土,來抒發對于生命的熱愛之情。第二,記敘性散文,一方面內容真實,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藝術處理時堅持生活原貌;另一方面語言質樸,卻反映出強烈的情感色彩,使用富有形象感的言辭[1]。此類散文在教學時,要從散文內容出發,啟發學生觀察體驗生活,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第三,抒情性散文,從作者的主觀情感入手,通過寫景寫物最終抒發情感,這里的景物是作者情感的依托,多采用擬人、比喻、象征等手法。
2.議論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第一,緊抓文章主旨。議論性散文一般是通過小事來表達深刻哲理,教學期間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章內容,從而理解深刻含義。尤其文章結尾是重點,是點明主旨的語句。與此同時,要找到文章的線索,可能是單一線索,也可能是雙重線索、交錯線索,作者一般在開頭或結尾部位進行凸顯,教學時要求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句。
第二,學習鑒賞技巧。散文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會在文中大量使用表現手法,這些手法的合理應用,能突出思想感情的表達。議論性散文在教學期間,應該注意表達手法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2]:①修辭方法,例如擬人、比喻、夸張、排比等;②表現手法,例如想象、渲染、烘托、對比等;③表達方式,例如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等;④結構安排,例如設置懸念、前后呼應、起承轉合等。
3.記敘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第一,緊跟文章內容掌握學習規律。首先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內容,例如《秋天的思念》是寫人,《散步》是寫事,《風雨》是寫景,從主要素入手分析文章的特點。其次知道是怎么寫的,明確文章結構和思路,教師要順著文章線索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結構形式,引導學生對段落層次進行概括,從不同角度理解作者情感。最后要分析為什么這樣寫,從中體會作者的中心思想。如果是寫人,應該抓住人物的言行特點、性格品質;如果是寫事,應該抓住主要的事件和情節;如果是寫景,應該抓住景物特點,透過表象看內涵。
第二,體會思想感情,開展情感教育。教學期間,應該創設特定情境,促使學生進入藝術境界中,借助于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揣摩文章的細節。其次挖掘人物的情感因素,透過人事景的表象描寫,分析作者傾注的情感,促使學生和作者感同身受。還要從關鍵詞句入手,閱讀時應該把握好節奏、語調、語氣等,感受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詞
句[3]。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或情緒感染,有利于開展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
4.抒情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第一,把握整體并理清線索,通過閱讀文章分辨出是寫景還是寫物,明確是借景抒情、還是托物言志,從而深層次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文章,把握整體內容后,尋找作者情感表達的線索。
第二,要反復閱讀,體會語言的美,以《春》為例,文中寫道“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將春雨比作“牛毛”、“細絲”、“花針”,具有細密、細亮、細柔的特點,經過作者的細致描寫,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抒發對于春天的喜愛。
第三,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拓展遷移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習慣從字詞句、語法、邏輯、修飾、文學常識、主題情感等方面進行剖析,看似為學生的理解學習鋪平了道路,實際上卻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4]。對此,教師應該有取舍性的進行講解,應該通過閱讀和品味,來領悟文章的神韻,為學生的感悟、體驗創造自由空間,從而培養獨立學習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散文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透過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成為教學活動的關鍵。分析可知,散文主要包括議論性、記敘性、抒情性三種類型,文中分別介紹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希望為課堂教學提供參考借鑒,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淺談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A版,2013,(4):164-165.
[2]盧曉陽.淺談初中語文散文的教學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9):67-68.
[3]江錦財.淺談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有效應用[J].讀書文摘,2016,(36):145-146.
[4]代曉奎.初中語文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5,(2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