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冬蕊
【摘要】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要素。良好的語感有助于與他人達成良好的溝通,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深度,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語感的培養對于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乃至終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根據語感形成的特點,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閱讀領域里習得與積累語言,內化語感。通過“古詩新唱”、“影視作品與原創文本對比鑒賞”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文本的核心,品味與領悟語言,深化語感。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寫語感隨筆”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實踐與運用,強化語感。
【關鍵詞】中職學生 語感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63-02
“語感是一種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受力,正確的理解力” 。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積累與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感悟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1]
語感的發展對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乃至終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中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將直接面臨就業的挑戰,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能與他人達成良好的溝通。同時,語感的培養與職業技能的培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語文素養有助于學生提升專業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深度,有利于其職業生涯的發展。然而中職學生的語感現狀不容樂觀。中職學生普遍語文基礎較差,語言文字功底薄弱,遣詞造句中常出現語病,甚至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因此,培養良好的語感,對中職學生來說顯得尤為迫切。
一、廣泛閱讀,習得語言,內化語感
要培養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首先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解讀要達到一定的熟稔程度。語言文字的語法、結構分析是歸納性、理論性的,而只有把語言文字放到具體的文章中,在一定的語境中,語言文字才具有了生命力,才是鮮活、生動的。因此,要真正掌握語言文字的用法,首先需要接觸大量的言語材料。在感性、豐富的言語材料中,領悟語言的內涵,積累、內化語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語言的習得與積累的重要性。
(一)尊重個性化閱讀
在中職語文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上課最認真的學生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最好的,而有些整天捧著課外讀物,沉浸其中、手不釋卷的學生反而經常在語文考試中脫穎而出。這些學生往往在整個卷面中的語言表達流暢、思路清晰,作文也寫得比其他學生更加有文采、有特色。我們不能否認,閱讀尤其是廣泛的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感培養是大有裨益的。在廣泛的閱讀中,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言語材料的刺激,這是對語言的吸收與積累的過程,也是語感形成的必經之路。相對于只局限于課內閱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視野更寬廣,興趣更廣泛,積累的言語材料更豐富。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中職學生正處于思想極其活躍的年齡,有自己的思考和喜好。有的學生喜歡看漫畫書,有的學生喜歡小說,有的喜歡看娛樂新聞。新課標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發現”。教師最好的做法就是因勢利導,尊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讓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二)重視經典閱讀
經典的力量我們永遠不能忽視。經典名篇語言凝練、意味雋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各方面的經典作品,讓學生在構建的個性化閱讀世界里更加深入。比如向喜歡小說的學生推薦國內外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向喜歡詩歌并有一定文學功底的學生推薦閱讀泰戈爾、葉芝的詩等。
二、親近文本,品悟語言,深化語感
如果說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感性的過程,語言的品味與領悟則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是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進步。在學生還沒讀透,還沒形成初步的感知就去分析作品中的字詞甚至篇章結構,那是填鴨式的教學,是不尊重語感形成的規律的表現。在這種教學中,學生獲得的將只是知識,而不是語感。但如果只是一味放任的讓學生自己去讀,而不鼓勵學生去揣摩、領悟,并加以正確的指導與引領,那么學生形成的語感將只是淺層次的、不成熟甚至不確定的。因此,語言的領悟與品味是深化語感的必經之路。
(一)切身體驗,親近文本
1.古詩新唱
詩歌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講究意境的營造、意象的錘煉,情感內涵豐富,語言凝練,注重節奏,是訓練語感的最佳材料。“詩”與“歌”本是一家,古代的詩歌就是可以合樂而唱的。“古詩新唱”就是將詩歌與音樂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詩歌唱出來。
誦讀吟詠是中國自古以來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也是語感形成的基礎。“唱”則是在誦讀吟詠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詩歌,使詩歌教學得到深化。在反復練“唱”的過程中,通過對聲音與節奏、情感的不斷調整與把握,學生不斷貼近作品的本真,實現由感知文本到貼近文本到走進文本的過程。
2.校園劇創作
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有著永恒的藝術魅力,但由于中職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等局限,同時由于缺乏對作品時代背景的深刻體驗,學生很難在作品中找到共鳴,深刻領悟作品的內涵。校園劇的創作使學生能切身體驗文本角色,產生全新的閱讀體驗。因為戲劇的語言首先凸顯為動作性,語言要表現人物的欲望、意志和內心沖突,將人物的內心狀態轉化為外部動作。要表演好戲劇,首先要對文本進行反復研讀,對語言進行反復體會,而品味與領悟語言正是語感形成的重要方式。
如讓學生以改編話劇《雷雨》的形式創作校園劇。《雷雨》中,魯侍萍聽到周樸園稱當時的侍萍為梅小姐,說她“很賢慧,也很規矩”,魯侍萍說:“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慧,并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學生在初讀劇本時很難領悟潛臺詞的含義。但在校園劇的練習中,學生經過反復的表演、體悟,能很好的把魯侍萍話語中的嘲諷、滿懷悲憤與內心的痛苦表現出來。
(二)比較思考,開拓思維
要培養良好的語感,還要將閱讀與思維活動相結合。展開聯想,綜合各種言語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揣摩語言的內涵,把握語言的神韻。例如對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同一作品不同題材進行比較分析與揣摩。如同樣寫月,李白這樣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而蘇軾則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毋庸置疑,影視劇作比文本更吸引學生的視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子,同時也是進一步理解文本的輔助材料。比如《鴻門宴》一課的學習,將影片與文本相對照,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會人物性格特征,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語言描寫的精彩之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現在電視劇對經典名著的改編熱潮盛極一時,如對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編。且不論改編成效如何,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也是一個語感培養的契機。讓學生找到文學原著進行閱讀,從文學原著的視角出發,批判性地審視改編現象,將作品與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開拓思維,深化語感。
三、說寫結合,運用語言,強化語感
葉圣陶認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真正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2] 因此,積累了大量的言語素材,具備了一定的賞析能力,還要鼓勵學生多說、多寫,厚積而薄發,在語言的運用實踐中強化語感。
(一)口語交際訓練
語言是人與人交際的基本工具。要成功地與人交流溝通,必須要有良好的語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很多形式,比如辯論賽、應聘面試場景模擬等。在口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要學習語言的表達技巧,注意語言的得體運用,充分領會對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對語言的反復斟酌與錘煉中,學生的語感得以強化。
(二)寫作訓練
1.句子仿寫
相對于作文而言,句子仿寫為學生從形式和內容上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難度較小,容易激發學生在模仿中進行再創作的興趣。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寫作水平有待提高,句子仿寫是他們練筆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仿寫訓練中,讓學生綜合自己的知識資源,展開想象與聯想的翅膀,捕捉自己的思維火花,從寫好每一個句子開始,咬文嚼字,反復推敲,錘煉語感。近年來,“仿寫”題型在中職學生的配套練習和各種考試中經常出現,也充分說明了職教工作者們對“仿寫”練筆的充分重視。
2.寫語感隨筆
語感隨筆是記敘語言學習心得體會或語言現象分析的一種隨筆形式。很多中職學生對寫作文有畏難心理,但他們對自己所喜歡的網絡作品、影視劇作、歌曲、新聞時事等常常津津樂道。讓學生把津津樂道的內容搬到課堂上,對其中的語言現象進行討論、分析,然后把討論的內容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一篇不錯的語感隨筆。這樣的寫作內容既不讓學生感到枯燥,又使學生的語感在對語言現象的不斷關注與品味中得到提升與強化。
“讓學生直接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說、讀、寫對學生的言語器官進行反復的語言刺激,在學生大腦皮層的腦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神經聯系,這種聯系達到熟練化,自動化,就形成了語感。”[3]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語言積累與語言實踐。只有當語言積累與語言實踐達到一定的程度,個人的語感才會漸趨成熟。
中職學生語言應用的迫切性與語文基礎不扎實的矛盾使得中職學生語感培養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學生語感的培養應該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中職語文語感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J].語文學習,1985(1)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徐云知.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