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素華 張爽
摘要:課程體系的銜接是中高職有效銜接的核心。課程體系的設計要遵循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循序漸進以及以就業為導向等原則,通過對中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職業崗位群的分析、從中高職的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組織模式、教學評價和師資隊伍等銜接途徑研究,推動中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政行企校 課程體系 中高職銜接
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新構建的要求,中高職銜接應從簡單的學制銜接(即外延式的銜接)轉向內涵式銜接(即課程體系的銜接)。課程體系的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內容,是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基石。本文以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為例,探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途徑和內容,積極推進中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一、中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
通過調研和走訪,筆者發現目前大部分中職食品與檢測專業的課程設置分為公共課、專業(實訓)課和選修課三大模塊。高職分為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及公選課程等四大模塊。比較中高職院校食品與檢測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相關行業及食品與檢測專業的人才需求,筆者發現目前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程目標模糊,缺乏整合機制,課程設置和教材選用標準不一。
1.文化基礎課程銜接薄弱
當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輕文化”傾向,而高職院校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通識課程的開設是依據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水平而設置的。由于中職學生在學習期間對文化基礎課的知識不夠重視和投入,且開設的文化基礎課的難度和廣度不夠,他們升入高職院校后,對所開設的高等數學、應用寫作、大學英語等課程的學習普遍感到困難,易產生畏難情緒。這樣的學習態度和知識掌握的程度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效率和成效。
2.專業課程的內容重復
中高職各有各的課程標準并確立相應專業課程的內容。目前食品營養和檢測專業還沒有統一的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體系,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又缺少必要的縱向指導和橫向溝通,專業課程的內容重復比例高。這種現狀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與學生學習機會的錯失,又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專業技能的訓練重復
在實驗實訓與專業技能培養等方面,中職和高職存在層次和內涵上的差異,部分中職畢業生已經拿到了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甚至少數學生取得了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而高職階段,沒有對職業資格證書做等級規定。這種中高職職業資格證書沒有等級提升的現象,一方面說明高職教學的評價標準和國際專業資格標準對接不良,另一方面也說明高職在實踐性教學中沒有在中職學習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提升,使得升入高職的中職學生實驗實訓的專業技能的培養方面得不到拓展和提升。
三、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是兩個不同層級的職業教育,中職教育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主要培養“經驗技能”,使學生能熟練地完成基本的技能操作。而高職教育重點在于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應著重培養“策略技能”,使學生具備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基本的工作策略。要構建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需綜合考慮專業辦學基礎,培養對象的認知發展水平,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等各項因素,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遵循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的原則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的過程中,政府主要起領導,牽頭作用,提供政策傾斜,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行業主要起到橋梁、指導、協調作用,引領企業進學校,協調學校深入企業,幫助學生就業;企業主要擔當起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需求的規劃,相應專業的前沿技術,實訓實踐的場地和資源,為學校專業課程的學習選派相關的兼職教師等;學校主要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學習,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教育環境和資源,通過政行企校的有機互動,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提升職業教育的生命力。
2.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課程(科目)和內容的安排上,應堅持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順序,堅持能力遞進培養的原則。中職階段課程更偏重基礎知識掌握和職業素養教育的訓練,突出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高職階段課程應偏重崗位綜合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加強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以及高技能的開發與運用。課程的銜接必須以專業對口或專業相近為前提,在課程的難度,深度,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靈活性上一定要有所設計,既使學生容易接受,又要逐步提高挑戰性,同時避免前后重復。
3.遵循以就業為導向原則
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以就業為導向,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課程專家,職業院校骨干教師共同開展的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目前許多中高職院校課程基本是依據一年級以通識課程為主(文化基礎課)、二年級以專業基礎課為主、三年級以專業課為主的三段式的課程體系開設的。這種以“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重學科系統化,輕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遠不能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設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課程體系,要以就業為導向,依據“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原則,開設相應的課程。
四、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中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銜接路徑
1.明確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就業的崗位群
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應明確中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中職教育重點培養面向生產,服務意向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達到中級工的標準,發揮基礎作用,高職教育重點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達到高級工的標準,發揮引領作用。因此,構建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首先應了解該專業的崗位群,根據職業崗位群的要求,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質性銜接。中職和高職食品營養和檢測專業職業培養的崗位群如下:培養階段就業崗位職業資格、高職階段食品理化檢驗員(QC)食品檢驗工高級、食品微生物檢驗員(QC)、食品質量控制員(OA)HACCP內審員ISO22000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動物性品檢驗員動物檢驗檢疫員高級、產品研發技師健康管理師高級、中職階段食品理化檢驗員食品檢驗工中級、食品理化檢驗員健康管理師中級。
2.依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職業能力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實施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
(1)教材內容的銜接。教材的選擇是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環節,教材的內容要體現國家頒布的職業分類條例和培訓條例的規定,同時要符合職業崗位的工作需求。專業課程的教材內容應具有應變性、靈活性、遞進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可以將食品營養和檢測中的新技術、新思路、新工藝、新手段加以改進、提煉、開發從而引入到課程教材中,并且將教學過程中推陳出新的代表性工作任務不斷添加到所選擇的教材中。選擇教材時,要考慮中職和高職的不同培養目標和層次,學生的特點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特點和能力水平,根據食品營養和檢測專業的崗位技術技能的要求進行挑選,體現分層、分崗、按需的原則,以滿足中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課程體系有效銜接的需要。
(2)教學方式的銜接。教學方式上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模式。采用現代學徒制,不僅能更系統傳授專業知識和訓練學生專業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課堂轉移到了車間,教學任務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承擔。學生通過到企業頂崗實習,在相關崗位上綜合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踐中提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采用“玩中學”(上課+實訓),“做中學”(學習+實習)的理念,尤其要強調在“做中學”,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強,適合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并具備良好職業素養。
(3)教學組織模式的銜接。采用政行校企四方聯動模式,校企共同進行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共同設計,組織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積極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4)加強師資隊伍的銜接。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中高職銜接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師應更新職教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與職業素質。學校應建立中高職師資交流的平臺,定期開展溝通活動。培養選拔和引進(聘用)技術服務能力強,行業企業影響力較大的專業帶頭人,帶動專業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聘任企業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建立與企業聯系緊密,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5)評價方式的銜接。評價的銜接為課程銜接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教師在教育教學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元評價模式,強調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合終結性評價;注重學生之間的評價,結合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把食品營養和檢測專業的理論學習評價與實踐技能評價相結合。在考核評價過程中,要堅持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有機融合,強調過程性評價,并將教學質量評價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注重作品評價與競賽評價,切實考察出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在評價形式上,除書面考試之外,可采用觀察、口試、現場操作、提交案例、分析報告、產品生產等方法,進行整體性、過程性和情境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并以鼓勵、肯定、表揚為主,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
作為兩個不同層級的職業教育,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中高職應把終身教育的思想貫穿教育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共同開展教育研究、教學活動、課程開發等活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解決銜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情況,多方面、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持續發展能力,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體現中高職院校各自的辦學特色,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