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江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黨內法規是執政黨的規范標準,本文從黨內法規的職責和作用展開闡述,并對黨內法規的保障作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根據筆者多年的黨務紀檢工作經驗,提出一些改進對策,希望黨內法規發揮更多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 黨內法規 保障作用 問題 對策
黨內法規即黨內規章制度,是黨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提出完善黨內規章制度建設的意見,要求各黨組織依法領導,依法治黨,為實現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做出貢獻。
一、黨內法規的職責和作用
黨內法規主要分為黨章、準則、條例以及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幾個部分,其中黨章是最根本的法規,同時也是制定其他相關黨內法規制度的基礎依據。黨內法規是共產黨進行黨內治理的規范標準,其在黨內治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規范黨內權力,固定黨內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例如《中國共產黨黨章》對黨委和紀委等權力的規定;保障黨內紀律監督,對違紀行為追究責任,防止權力濫用,保證黨的公正性;保障黨員權利,和諧黨內關系,是黨內法規承擔的重要職責;調整與其他組織機構關系,不僅包含黨與國家機關的關系,同時也包含與社會組織和其他利益組織之間的關系,保證黨與各類組織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為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
二、黨內法規的保障作用存在的問題
(一)黨內法規體系結構不完善
黨內法規自頒布以來,進行多次修改、完善。目前,黨內法規整體的體系架構已初具規模,但一些體系結構仍存在不足。比如各個制度規范之間銜接不當,沒有形成完整統一的體系結構。還有在一些體系結構中,內部結構與制度規范相摻雜,致使體系結構繁雜,各制度條理性較差。甚至在一些體系結構中,對同一事項,在具有不同形式、時間和效力的制度中有不一樣的規定,嚴重影響黨內法規在依法執政時的威嚴。
(二)黨內法規紀律監督較弱
黨內法規具有紀律監督的作用,事實證明,在一些黨組織監督檢查不到位,執行力較差,主要表現在:首先,黨內法規沒有完整可依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后果相匹配,在黨內法規中有些制度規定黨員的行為,但沒有相應的行為后果處理,也有些制度規定行為后果處理,但沒有相應的責任處罰。再次,黨內法規與憲法以及國家法律銜接不當,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沒有制定專門的政黨法,對政黨在國家法律層面的權利和義務,政黨或黨員違反法律時的處理等進行規定,使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針對同一違法行為,在不同領域的刑罰與先后處理程序上存在脫節。因此,黨內法規紀律監督的作用存在不足,給黨依法執政帶來不利影響。
(三)黨內法規執行力度較差,黨員人事安排不到位
黨內法規條款眾多,保障黨員的各項權益。但在實際應用中,一些黨組織執行力度較差,黨員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例如,黨內法規中規定黨內黨員協商民主制度,但在某些黨組織機構中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委員會去主動推動黨內協商民主制度。使黨員在人事或工作中全由黨組織決定安排,各黨員只能被動的接受,使黨內法規在保障黨員言論自由,平等安排等權益方面成為空談。
三、對黨內法規保障作用的改進對策分析
(一)完善黨內法規體系結構
黨內法規是需要根據情況不斷完善,修改。既然現存法規存在不足,必然對這些不足進行規范合理的修改。因此,從黨內法規的配套法規及各個制度的細則入手,構建規范合理的體系結構,加強各個制度規范之間或體系結構之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統一的框架。并同時對各個制度規范或體系結構中的各項內容進行梳理,剔除重復性規定,保證黨內法規條例的唯一性。
(二)完善黨內法規監督檢查機制
黨內法規監督檢查是維護政黨權威,保障黨員權益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監督檢查機制,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行為進行規范,明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必須要做,以及不可以做但做了之后需承擔的責任后果等。規范行為模式以此來實現黨的管理與約束,促進黨組織之間和黨員之間的監督管理,促進黨內關系和諧發展,維護黨內良好的秩序[1]。完善黨內法規監督檢查機制,同時也需完善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且黨內法律不得與國家法律相抵觸,如有抵觸時遵循一切以國家法律為準的原則。所以,完善黨內法規監督檢查機制,更好的發揮其監督檢查作用,為黨的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三)加大執行力度,保障黨員權益
黨內法規頒布實施的條款制度很多,但是如果在實踐中得不到應用,就不具有實際意義,都只是紙上談兵的想法。黨內法規得不到執行,黨員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對黨務管理不能進行探討研究,給黨的光輝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加大黨內法規執行力度,是保障黨員權益的前提條件。
四、結語
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是為人民服務的先進黨,而黨內法規作為黨的管理規則,是黨領導和執政的依據,是黨員的行為準則,是共產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 李黎娜,李遠鳳,何婷婷.論黨內法規保障作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