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勇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杭州 311402)
在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課程評價無疑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起著“診斷與改進”的作用。通過課程評價,可找出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課程整體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因此,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是保證課程建設質量的關鍵因素。
1.1 評價過程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
翻轉課堂模式下,“模具CAD/CAM”課程采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段式教學模式。課前學生依據學習任務單,通過觀看微視頻或課件、自主練習等方式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初步掌握。課中,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及教師的歸納總結,學生完成所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進一步提高。課后,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課內的教學效果,也取決于學生課外的自學效果。因此,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課程評價應是全過程的課程評價,評價過程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1.2 評價對象從以教師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主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的教學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生了質的改變。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一切活動均圍繞學生展開。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成為突破學習難點的指導者。可見,翻轉課堂模式下,課程評價應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對象展開,要重點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
1.3 評價內容應重點突出操作過程的評價
“模具CAD/CAM”課程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模具CAD/CAM基礎知識及三維軟件應用的基本技能,具備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操作性強是該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整個學習過程均需依賴電腦來完成,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體現為電腦上的數字模型。因此,該課程的評價內容應重點突出學生技能操作過程的評價,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方法的運用。
2.1 評價理論的選擇
翻轉課堂模式下,課程實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其參與程度。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應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而不是促進教學者的教學或管理者的管理。為此,我們選取布萊克和斯蒂金斯提出的促進學習的評價理論作為本課程的評價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原則有:促進學習的評價是讓學生學得更好;應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應考慮學習動機的重要性;應幫助學生知道怎樣獲得進步等等。可見,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評價課程的建設效果,實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追蹤與評價。應以學生的視角來制定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及具體的評價標準,以保證評價目標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2.2 評價模型的建立
理論上,課程建設包括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兩大階段。前者側重于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后者側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依據促進學習的課程評價理論,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應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應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為此,我們按照學生學習的邏輯關系將課程的評價內容劃分為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四個。最終,我們將上述兩方面的內容進行整合,得到了四維度課程評價模型(參見圖1)。此模型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并按照課程建設的流程進行劃分的,避免了評價內容之間的交叉與重疊。模型中,四個緯度間是相互獨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資源屬于課程設計階段,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屬于課程實施階段。

圖1 四維度課程評價模型
2.3 評價指標及其權重的確定
為科學地確定課程評價指標及其權重,課題組綜合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及數理統計法等多種研究方法。
首先,課題組在梳理文獻的基礎上,擬定了評價指標的調查問卷,然后對相關的專家、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得出調查結果,再經課題組專題討論,初步確定了四個一級指標、十五個二級指標和四十八個三級指標。
其次,利用專家咨詢法和數理統計法對評價指標進行適當的甄別篩選并確定權重。專家組由12名教育專家和10名行業專家組成,其中校內專家4人、校外專家18人、教授8人、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4人。請各專家按各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并給出權重,再對專家意見進行統計分析并計算各指標權重的平均數。然后,根據結果對指標體系進行適當處理。隨后,將處理后得到的評價方案再次征求專家意見,直至專家意見基本統一。共進行了三輪專家咨詢,最終確定了由四個一級指標、十二個二級指標和三十九個三級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參見表1)。
2.4 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等的選取
本課程的評價主體包括專家、教師和學生等三類。專家指教育專家和行業專家。行業專家則包括來自于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所有專家均應對高職教育規律有著一定的了解。教師和學生是評價的重要主體。由于學生評價的深度有限且常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在整個評價中應起主導作用。專家則偏重于課程理論方面的評價,其評價結果應從宏觀上為課程評價保駕護航。
應綜合考慮所評價指標的內容、評價目的、可操作性等因素來確定評價方法。本課程評價方案涉及的評價方法較多,既有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也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具體評價方法的選取可查看各二級指標的具體評價標準。

表1 評價指標體系(含權重)
注: ①與課程評價方案的指標體系相對應,每個二級指標均建有詳細的評價標準(參見表2)。
②該表內容為初始設計方案,最終的方案還需依據具體的實施效果來不斷完善。
2.5 二級指標“課外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
表2為二級指標“課外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由“學習軌跡”、“學習績效”和“綜合評價”等三個三級評價指標構成,幾個三級指標又細分為“學習時長”、“學習頻次”、“交流記錄”、“作業完成”、“在線測試”、“學習投入”和“學習效果”等7個主要觀測點。方案中還設置了“綜合評價”指標,以通過專家、教師、學生的定性評價來提高評價效果的合理性。總體評價等級分為五級,即A、B、C、D、E,相應的權重分別為1、0.8、0.6、0.4、0.2,分值乘以相應等級的權重即為各主要觀測點的得分。
3.1 規范課程評價方案的實施過程
評價結果的合理性需要規范化的評價過程去保證。只有進行規范化的課程評價,才能確保課程評價方案的結果公平合理。評價方案實施中,既要防止評價過程中的形式化,走過場,也要避免評價過程中的過于教條,人為增加評價過程的復雜性。當然,任何評價方案均有其不足之處,恰當的做法應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即要靈活采取適當措施,確保評價效果。此外,教學行政部門也應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措施,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增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感。

表2 二級指標“課外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
注:
①請在評價等級下合適的方格中打鉤。
②“綜合評價”指標由教師、學生及專家采用定性方式評價。其余兩個指標由任課教師采用定量方式評價。
3.2 及時反饋課程評價結果
課程評價是檢測課程實施后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建設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通過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可使任課教師、學生及教學管理人員及時了解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措施去改進或完善課程。要建立專用的評價信息溝通平臺,以利于專家、教師、學生之間評價信息的及時交流。
3.3 多方式實施過程性課程評價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課后學習又無法現場監督,因此過程性評價結果較難做到客觀準確。為此,需要注意多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一是將過程性評價與平時的學習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將評價工作分解為細小的任務,由教師和學生及時做好相關記錄。二是靈活使用多種評價方法,如項目測試考核學生的技能水平,訪談與調查評定學生的綜合素質等。三是加強評價環境建設。通過網絡新技術的持續運用,不斷改善課程評價的效率。可以推廣在線測試、實時評價等網絡評價方式以不斷提高課程評價結果的高效性。
在探討了“模具CAD/CAM”課程的評價特征、選取促進學習的理論為構建理論以及構建了四維度課程評價模型的基礎上,本文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確定了該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該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地覆蓋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當然,由于本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才剛剛起步,還未得到有價值的課程評價方案的實施經驗,因此該評價指標體系僅是初稿,還有待后續的實踐去不斷驗證和完善。
[1]鄭東輝. 促進學習的評價:教師的策略[J]. 教育科學研究,2008,(10):27-31.
[2]孫傳遠,孫少華. 專家視野中的開放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德爾菲法的調查分析[J]. 職教論壇,2014,(9):40-45.
[3]王謙,沈國榮.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調查與思考 [J]. 機械職業教育,2014(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