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連
摘 要:初中語文介于小學基礎語文以及高中應試語文之間,所以初中語文的教學既要學會在小學基礎語文的前提上做提升與拓展,同時也要兼顧高中的以高考為目標的語文。那么初中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在哪里呢?初中語文的教學應是以培養學生對于文化的認識。文章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側重;文化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何為文化?文化在具有非常廣泛的范圍的同時也是一個最具有人文意義的概念。但對于文化的定義,中西方都一致認為它包含了人類在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所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
那么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識的好處何在呢?一方面,文化對于一個人的思想方面有極大的幫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實現思想的獨立以及精神的自由。而當精神獲得相對的自由以及人格獨立之后,學生可以做到不盲從、不跟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展示出自己的天賦與興趣,從而使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隨后進行拓展與學習。
另一方面,我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是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能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健全。這其中尤其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一類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精神,更是對學生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而初中生處于叛逆期,這時候很多事情是無法用語言等較為直白、直接的手段來解決的,所以便需要潛移默化地去做。例如,課本中的“《論語》十二章”這一課文,其中便含有許多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學生在多次閱讀之后,便會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好的觀念,自然而然地受之影響。而《孫權勸學》一課則又可給學生一種努力學習的暗示。
1.培養學生的興趣
求知的欲望來自興趣,當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之后,便自然會去鉆研。所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識的第一要義便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而興趣該如何培養呢,首先需要讓學生覺得文化本身是有趣的,它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一個個生動的舞者。如《口技》一文,該文大致內容是描述京都有一個擅長口技這門絕活的人,并且詳細地寫了他在一次別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做了一場表演,而當人們得知真相之后,人人皆震驚。那么當教師講到該文章時,便可以用多媒體下載與之相關的音頻或視頻,并播放給學生。且同時還可以用古時流傳下來的“口技”同現今的Beatbox進行對比等,使學生認為文化本身是極其有趣的,那么自然便會去探尋文化。現今的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喜歡的是現代文章,或者現代的詩詞,而忽視了古詩文的存在。這一部分學生的行為是略有些偏差的,并不是說不能喜歡現代詩文,而是說要學會對古詩文進行閱讀。那么對于初中學生該如何進行古詩文的閱讀興趣的培養呢?我認為這便需要教師來進行提點與輔助。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以及《觀滄海》之時,可能便會有學生對之產生抵觸。那么教師此時該如何提點與輔助呢?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優秀的關于該詩篇的閱讀音頻以及可以與詩文內容相聯系的圖片或視頻,而后讓學生去聽、去看,讓學生慢慢地融入詩文的內容中去,去體會感受以及理解詩人的情感以及詩篇本身的感情色彩,從而讓學生對詩文的興趣能夠得以培養。
2.進行課本內容的擴展
在我國,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或者大學的語文學習,必定是有教材的,這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語文教學。但同時也正因課本的大小、載體等都是有規定的,且不可能在課本內加入太多東西,所以課本內容必然無法包含太多。但是語文的學習應當擴大其涵蓋范圍,因為語文這一科目從來都是來自生活,其范圍大而無外,也就是說語文的寬度具有無限性。那么對語文的學習便絕對不能局限于課本,因為若是局限于課本的話,有時非但無利,反而有害。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便需要對課文進行擴展與補充,從而使學生不局限于課本,能學更多。同時,學生應當學會自學,因為語文教學從來都不是單向的,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構成的一個雙向事物。因此作為一名初中學生,其應當學會自學,學會自己對語文課本進行擴展。如當學習《五柳先生傳》時,除卻對課本本身的講解,也可對陶淵明這一人物進行詳細的分析,如此既能讓學生明白何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同時也可以陶淵明為切入點,對東晉末期的歷史進行簡要概論與說明。如此除了增長學生知識之外,同時也大大方便了學生在日后學到陶淵明的作品之時能更加輕松地進行鑒賞。
3.鼓勵課外實踐
正所謂“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論課內還是課外,實踐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如若學習沒有實踐,那么也只會是紙上談兵,得來覺淺。實踐是有很多種的,例如,當上到《桃花源記》《陋室銘》等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寫作:第一,可以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第二,模仿首先需要理解,而理解需要大量的查閱,那么無形之中便增加了學生的文化認識,一舉多得。而當學習至《蘇州園林》《橋之美》《故宮博物院》等時,若有機會,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前去參觀,因為文化一詞不僅僅只是精神財富,還有物質財富。除了對課文進行仿寫以及教師帶領學生去參觀課文中所提到的地方之時,教師還應當學會培養起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而這一習慣該如何培養呢?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注意對生活中的人文現象、社會現象進行觀察,而后作文記述下來。同時,除了對于日常生活的觀察,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在其所在城市尋找文化場所,而后在該類場所內感受和領悟那種獨屬于文化的氣息,從而讓學生更加清楚、直觀地去理解何為文化,以加強自身文化認識。
4.進行大量的閱讀
文字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前進歷程,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認識時,閱讀這一行為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古老的中國流傳下來許許多多的文字典籍,不論天文或是地理皆囊括其中,且典籍的閱讀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而文化認識必然伴隨著大量的知識累積,所以閱讀典籍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教師除了鼓勵學生看書、閱讀之外,應當替學生做部分選擇,幫學生列出閱讀書目。那么如何讓學生去進行閱讀呢?我認為必須讓學生明白閱讀的好處,如提升自我內在修養,提高自己的能力,等等。之所要讓學生認識閱讀的好處,便是由于當下大多數初中生所認為的有好處才值得做的心理。
初中生經過小學基礎語文的學習之后,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所以當有更高層次的學習。而高中語文的學習主要是以應試為主,也就是應對高考,所以對學生文化認識的培養與提升當在初中之時便開始進行,且初中語文的重中之重本來便是培養學生的文化認識。而文化認識便是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文化,我們身處中國,我們的文化認識便應當從古文化開始,因為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與積累的國度。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學習外國文化,而是我們應當以中國文化為重。
[1]喬宏斌.做好高初中語文教學銜接積極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新方法[J].科學導報,2013(12).
[2]卜建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學導報,2015(2).
[3]黃潔麗.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版),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