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芬
【摘要】在我國廣袤的民族地區,有諸多極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如璀璨的明珠鑲嵌期間。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是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重大舉措。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政策雖然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主要是建設了一些基礎設施,經濟狀況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改變,并沒有解決經濟騰飛的根本問題。并且,僅靠單一的物質投入,著眼于開發當地自然資源,也造成了一些新的問題,諸如產業結構單一、人力資本投資水平低、教育事業發展嚴重滯后等。為了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步伐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用長期的、發展的戰略性眼光來重視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促進特色村寨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有效、高效、持續轉化,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人力資源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
一、人力資源開發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核心動力
在新常態下,充分運用國家政策的傾斜,重視與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人力資源,集中村寨建設的優秀人才,利用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使經濟增長以主要由物質資本決定轉變為由人力資本來決定,在加強物質投入的同時,重視和加大教育投資和醫療衛生投資等人力資本投資。這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人民脫貧致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步伐和可持續發展,也是特色村寨經濟迅速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目標的內在要求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目標不同于一般的新農村。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得以保存,由當地人通過千百年的創造與傳承,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和重建。特別是散雜居在大山里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十分脆弱。
特色村寨建設首要目的在于文化的保護,否則,村寨建設會造成文化資源的枯竭,村寨建設只剩下外在的驅殼,這就偏離了原有初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應以文化為內核的利益增長,以此來帶動群眾致富、區域發展。只有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挖掘和提高村民的人力價值,提高村民參與,才能實現“村民主體、自力更生”,構建和諧社區,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村寨的可持續發展。而民族文化是最內在的維系一個民族的力量所在。利用民族文化,開發特色村寨人力資源,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內在要求。特色村寨在民族文化保護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靜態文化的復活,常常忽視了也動態的文化的傳承。進行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人力資源開發,使民族文化內置于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之中,成為特色村寨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讓特色村寨群眾成為民族活源文化符號,實現活態動態的文化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才能在傳承中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目標,不僅需要實現經濟增長的單一目標,同時也必須注意自然生態平衡,文化的原真面貌,整個村寨文化生態系統等問題。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民族特色村寨和諧與社會發展。這也同時為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提出了目標和要求。
三、人力資源開發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力資源開發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應當從社區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多個角度建立特色村寨整體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收入增加、就業增加,生活改善、利益共享:社會公平、集體互助、和諧團結、參與合理:文化自信、文化傳播、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村寨整潔、山林完整、河水充沛、生態平衡等。當然這些指標還有待進一步實證與探討。本文僅是拋磚引玉之意。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應該追求以人為本位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通過保證村民的主體地位,激發村民推動可持續目標的實現。通過人力資源開發,不僅提高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從而村寨建設的源頭、從根本上解決村寨生態環境問題。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創造教育、人權的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民族特色文化的資本,把每一個少數民族群眾轉化成人力資本,不再只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人”,從而實現民族特色村寨多維度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各利益相關者的基本保障
在旅游景區的開發過程中,政府的利益訴求主要是改善村寨經濟狀況和提高稅收。投資者更多是將特色村寨資源作為經營資本。投資企業以商業思維慣例都希望盡快收回投資和獲得高額利潤回報。經營戶與外來的企業相比,村民經營戶會有比較強烈的景區長遠發展和文化傳承的愿景。旅游者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旅游資源轉化為產品的最終消費者。旅游者的滿意是特色村寨景區的生存之本。對于村寨居民來說,村寨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是他們的根基所在和心靈歸宿。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景區中,村寨和居民本身是資源構成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特色村寨村民世代以農業耕種為生,既欠缺與對市場的無法把握,又受限于自身主觀方面知識技能,大部分村民都無法直接參與到特色村寨旅游開發中來。
村寨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必須以村民為主體。特色村寨村民有著最顯著的特征是“民族”。尤其是體現在民族特色文化上,這也決定了它作為人力資源的特殊價值。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各項功能,提高特色村寨人力資源的素質,開發和留住現有村民或吸引外出務工村民回村安居樂業,促進特色村寨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有效轉化,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基本要求,是村民的利益的重要保證,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的特殊性
首先是人力資源開發主體的特殊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不僅是開發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開發,更重要的是特色村寨村民集體的人力資源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要像企業一樣統一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但是具有統一協調能力的只有當地政府,政府進行人力資源開處于兩難境地,同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發展緩慢,當地政府幾乎沒有資金來源渠道,資金極為有限,往往沒有能力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導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缺失。
其次客體的特殊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是被開發者,村民千差萬別。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知識和技能方面、受文化水平、職業方面、目的的多樣化以及年齡方面具有復雜性,需要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人力資源開發的知識和技術。
在人力資源開發方式和內容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工作輪換無法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的能力,指導/實習則較為常見,而且效果較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不是企業,村民受教育程度又普遍較低,無法實施初級董事會、行動學習等人力資源開發的方式。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收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教育培訓對他們來說非常吃力。因此,應該根據少數民族村民的特點,創造新的人力資源開發方式。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最重要的資源,也是開發利用最薄弱的資源,對少數民族人力資源開發應圍繞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進行。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有深刻的影響力,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應當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然后采取相應的人力資源開發方式,以及相應的培訓或教育的內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從開發的內容看,既有現代知識、現代科技的教育,又有傳統知識、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從開發的方式看,有學校教育、培訓、師徒傳承、醫療保健等,但是,在特色村寨人力資源開發中民族傳統文化與其他要素常常是分離的,應當打破當前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實施新型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