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家慧
【摘要】銀行作為金融業的主體,其安全性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安全,尤其是銀行的不良資產,現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患,只有積極對其進行處理,才能保障經濟的健康運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發展歷程,并探討了銀行不良資產的成因,最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不良資產 現狀 對策
一、前言
我國從1994年開始重視銀行不良資產問題,隨著國家采取財政注資、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銀行自身化解等措施,銀行不良資產狀況得到暫時的改善。之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面臨新一輪轉型,對我國金融安全也提出更高要求。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整體處于下行空間、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等因素,實體經濟企業開始出現一些經營風險,銀行業受其受影響,貸款質量也開始下降,不良資產總額、不良資產率呈現出連續“雙升”的局面,銀行利潤增速顯著下降,經營環境持續惡化。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守住金融風險的底線,促進經濟的發展,現已成為整個社會高度關切的問題。因此,深入研究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積極探求防控和處理不良資產的良好措施,從根源上控制和化解銀行風險,維護我國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銀行不良資產概述
有關銀行不良資產的界定有很多種,當前使用較多的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就是商業銀行中處于非正常經營狀態、不具備盈利性和流動性、不能在預期期限內為商業銀行自身帶來正常利潤、難以或者不能按時收回本金的資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良貸款。目前,我各商業銀行對貸款的分類采取的是“五級分類法”,即依照貸款風險的不同,將其分成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這5種,而后3種即合稱作不良貸款。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發展歷程及現今狀況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發展歷程可分為4個時段:
第一個時段是1999以前,在此期間,由于經濟體制初步改革、亞洲金融風暴等原因,我國商業銀行聚集了巨額的不良資產。
第二個時段是從1999年到2003年,在此期間,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量與不良貸款率一直在降低,這主要得益于1999年誕生的華融、東方、長城、信達這四家特別的資產管理公司,它們分離商業銀行的壞資產,并進行處理,很好地降低了銀行不良資產。
第三個時段是從2003年到2010年,在此期間,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狀況持續改善,具體見圖1:
由統計數據知,從2003年到2010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量與不良貸款率連續數年呈“雙降”趨勢,到2010年年底,不良貸款總量降到4293億元,不良貸款率降到1.14%。由圖1可知,次級類貸款總額呈波動降低趨勢;損失類貸款余額在2003年到2006年緩慢下降,在2007年又出現反彈回升,而從2008年開始大幅下降;可疑類貸款總量持續大幅下降。因此,這一時期,不良貸款總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可疑類貸款總量以及損失類貸款總量的持續下降。自2004年開始,伴隨著我國加入WTO之后擴大對外開放,我國開始對中、建、交、工、農五大商業銀行依次進行第二次剝離以及股份制改造并上市。這一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銀行開始擴大信貸規模,不良貸款也隨之提高,但由于信貸規模的增幅遠遠大于不良資產的增幅,從而使得整體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
第四個時段是從2011年至今,在這一時段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狀況不容樂觀,具體見圖2、圖3與圖4:
一方面,由上圖可知,從2011~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整體上呈波動上升趨勢,不良貸款總額直線大幅上升。到2016年末,不良貸款率高達1.74%,不良貸款總額飆升到15122億元。這說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額龐大,問題很嚴重。此外,次級類貸款總額與可疑類貸款總額呈緩慢上升趨勢,而損失類貸款總額在不良貸款總額中所占比重最大,且連續數年大幅攀升。這說明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持續攀升的重要原因是損失類貸款余額的大幅上升。根據國際銀行業標準,不良貸款率應保持在大約3%的水平。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資產質量較高銀行的不良資產率不得高于0.5%,若不良資產率超過1%,則表明銀行資產質量水平較低。而中國在2016年末這一比率高達1.74%,這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由上圖可知,從2011年到2016年,我國各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量均在大幅上升;在所有商業銀行中,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量遠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在2016年末高達7761億元;由圖4也可以看出,除外資銀行外,各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由于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在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額中占據絕對比重,因此其不良資產率的變化趨勢幾乎與總體不良資產率相同,而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始終是其中的最高者,在2016年末達到2.49%。相比之下,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總量與不良貸款率在所有商業銀行中都是最低的,且2016年還出現了顯著下降,該變化趨勢顯然異于其他商業銀行。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大概因為政府過度干涉、自身的管理運作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導致不良貸款比率較高,盡管這些年政府及各銀行不斷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但目前不良貸款率仍居于較高水平。
經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實情況極其嚴峻,尤其是不良貸款問題非常嚴重。因此,為了使銀行業擺脫困境,維持金融業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穩健發展,我們需要積極研究不良資產形成原因,盡快探索出防范、處置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有效方法。
四、我國商業銀行生成不良資產的原因
(一)銀行內部的原因
1.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差。我國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在:(1)貸前風險調查不足;(2)貸時和貸后的跟蹤監控不足;(3)風險出現之后的解決措施不足。這些都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生成。
2.銀行員工素質不高。由于一些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可能因人情關系而放松對借款人的信貸資格以及信貸額度的監控程度,甚至非法操作,使得對商業銀行資產的管理變得困難,加劇了不良資產的積累。
3.銀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還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的金融機構內部治理結構、約束與激勵機制等,進而導致其經營成本較高、管理效率較低,最終對不良貸款的生成產生負面影響。
(二)外部原因
1.資本市場不健全。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不發達,企業籌資渠道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通過商業銀行進行間接融資,如果企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導致其無力歸還貸款本息,這些貸款就會變成銀行的不良資產。
2.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大多數企業經營者法制意識淡薄,企業的財務制度混亂,如果企業發生虧損或破產,資金的流向難以確定。此外,貸款訴訟往往難以奏效,而且破產法尚不健全,銀行貸款不能優先得到償還。
3.信用體系不健全。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時間較短,信用體系的建設還很落后,國民信用意識也較為淡薄。有些借款者向銀行提供虛假材料,故意隱瞞實情,導致銀行貸款流向一些不符合貸款條件的借款者。
4.監管機制不健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缺乏積極的激勵機制,貸款缺乏嚴格的審批制度,造成信貸資產質量偏低。此外,我國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健全,一些經營不善、效率較低甚至出現虧損的銀行得以生存,這些銀行的金融風險漸增,不良資產也大幅積累。
四、對我國防控和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建議
(一)加強銀行內部管理
加強對銀行信貸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并建立完善貸款約束和激勵機制;積極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客觀分析借款者信息,不斷培育、拓展優質客戶資源;建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使貸款操作步驟更加規范。
(二)深化企業的改革
明晰企業產權,實現政企分離、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等,創建現代企業制度;對那些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而發生虧損或倒閉,給銀行造成損失的企業,要對其進行責任追究。
(三)創造優良社會環境
政府要減弱對商業銀行的行政干預力度,減少商業銀行承擔的政策性貸款,構建與銀行健康良好的伙伴關系。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建立完備的數據庫,健全國內征信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形成良好信用環境,有效降低銀行貸款決策的失誤。
(四)完善金融法制建設
向社會公眾普及金融法律常識,及時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并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創新;積極建立關于不良資產防范和處置的專項法律,明確其中各方的權、責、利之間的關系,創建良好法律環境,使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能順利實施。
(五)創新不良資產處理方法
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將不良資產證券化,實施債務重組;加強資產管理公司與銀行的合作,使其參與到銀行不良貸款生成的前、中、后期;通過向第三方公司轉售或在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等方式,向公眾投資者轉讓不良資產。
參考文獻
[1]寧劍虹.創新銀行不良資產處置[J].中國金融.2015(24).
[2]劉青.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研究[J].審計與理財.2015(3).
[3]樓文龍.不良資產處置的四種思維[J].中國金融.2017(2).
[4]孫麗,張雨濛.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總量和結構性分析[J].新金融.2016(4).
[5]周玲玲,胡宗良.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外部影響因素與關聯效應[J].區域金融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