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鶴翔 董盼晴 沈玉琪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谛聲r代與互聯網+的背景下,面對經濟發展與傳承保護的雙重抉擇,進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從中發現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經濟之間發展不平衡、非遺傳承后繼無人和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意識淡薄等系列問題。并通過研究分析得出執行物質文化遺產定價策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體系和實施全社會參與性傳播舉措等多項結論,旨在培養大眾意識,實現創新可持續經濟發展。
【關鍵詞】文化遺產 傳承 新時代 互聯網+ 創新可持續發展
一、中國文化遺產現狀
在當今社會,文化遺產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世代傳承的瑰寶,還是傳統文化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重要表現形式。優秀的文化遺產更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文化基礎。
(一)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建筑、壁畫、藝術品和文獻等。據統計,截止至2017年上半年,我國已有52項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日漸凸顯,引起世界各國及社會人士的高度重視。更借助網絡與新媒體搭建親民平臺,舉辦社會節目如《中國寶藏》等系列節目的播出。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智慧結晶,引起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展示大國風采。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包括民間傳說、習俗和語言等。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1986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規模不一、分布不均、地區差異明顯,且與經濟總體發展不相匹配。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政府出臺政策法規、進行資金注入。傳承生命活力,共筑精神家園。
二、中國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不平衡
近年來,利益化模式下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使其向人工化、商業化發展。偏離了文化傳承的內在意義,文化遺產所獨有的美學價值大大降低。對遺產地的宣傳與推介引來大量游客涌入,故不文明旅游現象也隨之而來,使遺產地生態破壞、環境質量下降,加大了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無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主要依賴身口相傳,在整個傳承過程中,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有些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經濟價值低,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很多文化遺產傳承人空有一身技藝卻在現代科技發展與大規模機械生產中無立足之地;又因文化遺產技藝學習難度大、要求高,故不得不放棄技藝改做其他行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保護傳承人,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呵護民族文化的基因。
(三)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意識淡薄
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運用使人們能快速便利地解決問題。而傳統的文化技藝繁瑣且耗費時間,對于快節奏生活的人們來說鮮少接觸。在這個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當代青年被外來新文化所吸引,使得人們淡薄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思想意識。
(四)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宣傳方式單一、力度不足
現代信息網絡日新月異,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相關宣傳理念滯后。主要以靜態展示為主,宣傳方式比較單一,不能讓更多人群了解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內涵。同時政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力度不足,政府未建立健全的文化宣傳制度且缺乏社會專業從業人員。
三、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對策分析
(一)執行物質文化遺產定價策略
物質文化遺產是基于某地歷史文脈的積累,具有相對不可替代性;但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一般意義上要求其對外盡可能低廉,甚至免費提供給社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替代性產生沖突。但基于保護傳承的目的,采取有序合理的定價策略,一方面是防止經營者投機行為,或利用市場壟斷的優勢制定較高價格;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價格管制,降低旅游人數。但由于消費者剩余的存在,在改善環境承載力的同時,也可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增加當地財政收入。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遺產,主要依賴口傳心授的途徑延續發展。因此,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活力,必須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其首要任務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體系,依靠活態傳承,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通過設置國家和民間的工藝協會,制定多重策略,延續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鑒于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所面臨的艱難瀕危狀況、以及搶救保護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政府應進一步強化其行為,加強保護力度。為傳承人建檔、授予稱號、發放資助、提供醫療和著書立傳等多項新措,使保護機制呈向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三)實施全社會參與性傳播舉措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帶來快餐式的文化消費模式。除特定人群外,鮮少有人鉆研文遺知識。進而引致受眾體單一,結構不合理等現象。為此,應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向公眾進行宣傳和實施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制定有關群體和團體的具體教育和培訓計劃;開展社會教育,利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有關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普及文化遺產知識,提高其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基于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借助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做好集中宣傳活動等。
(四)搭建創新機制下大眾化宣傳平臺
新時代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大篇幅提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突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移動客戶端的普及與發展,應設計研發專項移動智能平臺,整合各類文遺資源。針對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務,滿足不同人群文遺需求,并與高校和政府深度合作,對口培養相關人才。從根源上解決宣傳途徑單一,形式枯燥,內容單調等系列窘境。
四、結論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與時代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今社會,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文化遺產“被商業化”。以獲得經濟利潤最大化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過分挑戰文遺的環境承受力,不僅改變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更給文化遺產帶來極大的保護負擔,加快其損耗速度,縮短其生命周期。這主要歸咎于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因此,加強對文化遺產合理正確的保護,以及對文化遺產知識的合理宣傳就顯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參考文獻
[1]胡馨婷.保護傳統文化的“箱底”[N].嘉興日報,2007-10-13.
[2]葉鵬,周耀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式保護的現狀、機制及對策[J].學習與實踐,2015,(09):115-124+2.
[3]韓平,程棟.基于經濟學視角的文化產業形成機理分析[A].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中心)、《經濟研究》編輯部.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中心)、《經濟研究》編輯部,2012:9.
[4]陳梅花,石培基.基于AHP法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以南陽玉文化旅游資源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06):196-200.
作者簡介:顏鶴翔(1995-),男,合肥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經濟學專業本科在校生;董盼晴(1997-),女,合肥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經濟學專業本科在校生;沈玉琪(1997-),女,合肥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經濟學專業本科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