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森涌
為何要“立德”,因為“德者,本也。”無論任何時候,道德永遠是一個人安心立命的根本,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的支柱。為何要“立教”,因為“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為當今社會,無論是國家媒體,還是地方媒體,或是如火如荼的微博,我們都能深切感受到人類道德滑坡何其嚴重,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偏離實在讓我們擔憂。在這個可以說讓國人痛心的時刻,黨和國家一而再在而三地強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這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任重而道遠。我真心希望“立德樹人,立教圓夢”不只是一句口號地空喊,而應是一種精神的輸入,一種觀念的轉變,一種智慧的實踐。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我認為:
一、欲“立德樹人”,則先要立己德,方能樹諸人
“立德樹人”多么響亮的口號。知識或可言傳,德行需得身教,身教就一定要先立己德。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中,一切師德的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教師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門隱性的課程。所以教師首先就要明理做人,而后才能以德養人,以理服人。
首先教師一定要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孔子說:泛愛眾,而親仁。他告訴我們要博愛,愛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應該必備的,有了愛心,其它的很多美德也會自然而然地呈現。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就會愛長輩,表現出孝順和責任;一個有愛心的人,他會愛周圍的人,表現出尊重與誠信;一個有愛心的人,他會愛護幼小,表現出耐心和寬容;一位有愛心的人,他會愛一切動物甚至一草一木,表現出善良與溫和。更何況是一個教師,當她具備愛心時,她自然會用真心去關懷、照顧學生。在學生無助的時候,伸出關愛之手;在學生迷茫的時候,指明正確方向;在學生成功之后,默默祝福;對于學生的錯誤,他總是給予耐心的幫助和最大的寬容。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他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博愛的老師透過自己一顰一笑、舉手投足潛移默化、影響和啟迪學生,使他們逐漸把這種愛奉獻給他人,傳遞出去,也同樣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的老師才不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其次教師一定要是一個有感恩心的人。俗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懷著感恩之心,我們會發現生活中處處 都是美,到處是和諧與溫馨。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就會尊重他人,發現自我價值;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就少了歧視,能平等地看待一切。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就不會抱怨,能積極面對逆境。那么一個擁有感恩心的老師是多么的重要,她給予孩子們的一定是積極向上的心態,她的心是真誠的,她的品質是善良的,道德是高尚的。只有當教師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懷,才能以自己的磁場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情感,學會感恩。
二、欲“立教圓夢”,則先要立教法,方能圓夢想
“立教圓夢”,多么美麗的夢想。但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那么怎樣進行德育呢?俗話說“三歲看老”說明早期經歷影響人的一生。教育要慎始,開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決定人生的方向。現代很多科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的,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定要探索掌握各種正確的教法,給予孩子們最有效的教育,不能錯過良好的時機。
首先,抓住記憶的關鍵期,誦讀經典,播撒凈化心靈的道德種子。誦讀經典就是熟讀“最有價值的書”,這樣可以直探人性本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是自0歲開始,1至3歲顯著發展,3到6歲進展迅速,6至13歲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所以背誦經典是一種可以終身去消化、理解和受益的文化準備。我國有著優秀而豐富的傳統文化經典,比如《論語》《大學》《中庸》等。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們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有些人鄙視背誦,認為那是“死背”,其實背誦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就好像一個小孩,該爬時就爬,你把他拽起來跑那就是揠苗助長,不合乎其生長規律。其實反復誦讀是孩子們的自然喜好,我們完全可以饒有趣味地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把誦讀變成一種快樂的游戲。研究表明,孩子快樂誦讀時,腦波將從B波轉化至a波,并能在與潛意識互動的過程中加強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和記憶力。這讓我們驚訝,一個看似“機械”的誦讀竟然有這么大神奇的力量。這種誦讀的教學,是透過古代圣賢的話來浸染,熏陶孩子們的心,使孩子們的內省能力增強,這時他們的心將更自在,更寬廣。所以從小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播撒一顆道德的種子,是多么重要。
其次,抓住幼兒超強的模仿能力,言傳身教,自然習得良好的道德。言傳身教是指教師用自己的語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動帶動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動人,用自己的表現啟發人。我們都知道,幼兒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他們是天生的模仿專家,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但是模仿能產生好的效果,也可以產生壞的效果。正所謂“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老師一定要抓住這一特點,以身作則,言行堪為孩子表率。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有德行的人,我們就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德行展現在孩子的面前,給他們一個高尚的模仿環境。天長日久,耳濡目染,孩子們自然會習得良好的道德。
最后,抓住習慣形成的特點,反復練習,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里的反復練習是指多次重復某個良好的行為舉止,使之成為習慣。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在一定情景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和傾向。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在大腦中漸漸形成固定模式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們將來成功地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所以,我們幼兒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有計劃地塑造好習慣。讓在孩子一日的生活中,從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學習應有的文明的行為。反復練習對幼兒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從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從而讓孩子受益終身。
“立德樹人,立教圓夢”,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德育是最堅固的基石,教師是最有力的杠桿,教法是最關鍵的平衡點。當我們渾身散發著人格的魅力,找到施教的關鍵點時,我們“樹人,圓夢”還會遙遠嗎?